首页 | 要闻 | 独家 | 直击 | 帮办 | 访谈 | 区域 | 社会 | 文化 | 旅游 | 投资 | 视频
鲁网 > 全景山东 > 2020专题 > 2020济南最美教师 > 教书育人楷模 > 正文

王玉华

2020-09-09 16:3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工作18年来,她用“博爱人道”的特教精神,见证了折翼天使重现生命色彩的历程,让折翼天使们——梦想恒久比天长。如何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命质量、提升其生命价值,如何点燃其对未来的希望,是王玉华等特教同仁们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前进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一)》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济南市莱芜特殊教育学校 王玉华

  王玉华,女,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现任教济南市莱芜特殊教育学校。工作18年来,用“博爱人道”的特教精神,见证了折翼天使重现生命色彩的历程,让折翼天使们——梦想恒久比天长。如何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命质量、提升其生命价值,如何点燃其对未来的希望,是王玉华等特教同仁们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她教学扎实认真,独创特殊儿童四声教学“四步法”、聋童声带放松五步法等,对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有着一套成熟的训练方式。提出了“一三五”培智教学思想,并创培智识字阅读教学法、培智自理能力训练分解儿歌等多种简便易行、适合学校和家庭康复的策略方法,解决了诸多培智儿童康复路上的难题。多年来,先后让36名聋儿回到正常幼儿园和小学就读,做到了真正的“回归主流”;许多培智生在她的训练下语言快速发展,实现了基本生活自理,给近60个家庭带来了幸福。曾多次收到家长表扬信、锦旗、匾额等,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家有特殊儿童的家长前来求助。她教研能力强,论文《重视交往能力培养,为聋生社会化奠定基础》在全国第二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论文《当今社会聋生交往能力的特点与培养》获山东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开发的课程资源《听障儿童听觉识别阶段康复教育训练方案》获山东省第二届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制作的课件《5的减法应用》获莱芜市基础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和山东省基础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执教的《交通工具》获济南市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优质课二等奖;获莱芜市特殊教育教师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多篇论文和教学随笔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教育类刊物公开发表。作为主力参与撰写47万字的《聋儿康复教育训练实用方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历时六年参与承担的省级课题《聋童早期干预的研究》项目于2012年顺利结题。申报的《培智学校“在线康复”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功入围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四月份正式立项。并于2020年6月入选济南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组。曾先后荣获莱芜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优秀教师、莱芜市优秀共青团员、莱芜市优秀少先队工作者、莱芜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和莱芜市班主任工作先进个人,济南市第十四届“走青春路,做育花人”主题教育活动二等奖,年年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爱岗敬业等荣誉称号。她勤恳务实、细研善思,深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是折翼天使们最信赖的守护人。

  一、爱与责任,带聋儿开启有声世界的大门

  一看:“滴滴滴,小汽车来喽!”ā走平路;á爬高坡;ǎ拐个坡;à下坡急又快。

  二感:“伸出小脖子,痒痒要来啦!”用纸筒喇叭对着聋儿后颈发四声,让聋儿感受四声的声长和速率不同。

  三动作:一声,双手叉腰,头由左边平转至右边,嘴巴同时发一声调;二声,双手继续叉腰,低头准备,边向上扬头边发二声调;三声,双手继续叉腰,边弯曲膝盖边发三声;四声,右脚边往前跺一步,边握拳做“加油”动作,并同时发四声。

  一起律动做起来:编各种更换韵母和打乱声调顺序的儿歌,让聋儿边做动作边发音。

  “抢救聋儿的语言,就等于抢救聋儿的人生,等于挽救一个不幸的家庭,等于造福一方社会的和谐。”这是王老师对聋儿康复教育的思想定位,更是一份大爱与责任。

  2006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一位老大爷带着他四岁的孙女玉莲来学校报到。玉莲的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曾是我校聋生。幸运的是,半年前政府免费为玉莲做了人工耳蜗,她成了全家人的希望,更是老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每次下课,老人总会第一个迎上来问:“老师,这节课学得咋样?”王老师真不忍心看老人的眼睛,因为,那双饱经沧桑的眼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由于发音器官僵硬、不协调,玉莲有多个音发不准。王老师让她用手摸着自己的鼻翼和喉部来感受发音部位的振动,十遍、百遍、千遍……

  “玉莲会叫爷爷了!俺们这个家总算有了盼头!”这一声“爷爷”,让老人等得太久;这一声“爷爷”,对这个有着四个聋人的家庭而言,意义太过重大!

  为了让更多的“玉莲”学会说话,2008年,王老师舍下未断奶的孩子,毅然奔赴上海进修。返校后,王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硬啃枯涩难懂的聋儿医教结合康复理论,凌晨一两点睡是常态。一年间,她先后自学了十多本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的书籍。2009年在北京聋儿康复中心研修,王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回宿舍学习并整理资料,反复研究各种检测和训练方法。凭着这股韧劲儿,王玉华老师形成了自己的“体验—感悟—裂变”习得康复训练法,并针对聋儿言语器质矫治问题独创了“无意识发音法”,成为了我校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的专家,是我校聋儿言语听觉康复训练的主力。

  2013年,我校耳蜗班正式开班,五、六个三四岁的孩子,王老师任班主任。耳蜗术后开机三个月是听觉康复训练关键期,为抓住时机,王老师果断安排家长进课堂陪伴训练,并把课堂时间平分,逐一进行个别化训练。每个孩子学会一个音需要重复无数次,一节课,老师需要付出几倍的劳动量。

  课下,王玉华和各位任课老师坚持对每个孩子制定个别化训练表,填写孩子训练情况,布置家庭训练内容,天天如此,从无缺漏。几年下来,个训册摞成了山,里面写满了老师和家长各样笔迹标注。

  聋儿康复不是直线爬坡的过程,偶尔会有慢坡,会停滞不前。孩子状态有变,家长情绪也跟着波动。三年间,王老师坚持每学期组织三次大型班级家长培训会,每周两次小型家长班会,每周保持至少两次家长谈心,另外,还不时与家长深入交流。交流内容也由孩子康复延伸到了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处理等问题,家长们也由最初的低迷愁苦变得开朗活泼,信心十足。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瑞妈、彤妈竟然成为了自家孩子康复训练的专家能手。

  二、爱与耐心,领培智生攀爬康复补偿的大山

  一个定位:

  智障学生没有差生优生的区别,只有教学目标的不同。

  三大理念:

  1、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2、学生能学会什么,就学什么。

  3、学生怎么能学会,就怎么教。

  五项举措:

  1、家校一体,共商个别化教学目标。

  2、个别化教育记录与家长见面。

  3、同需走班,专项补偿。

  4、目标达成度的教学评价。

  5、教学即研究。

  2016年,送走学校最后一批聋儿,王玉华老师接任培智新一年级班主任。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研究中,提出了以上“一三五”培智教学思想。

  班级教学中,她把识字教学定为班上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识字,正常人听起来很简单,培智生做起来却不易。王老师逐一制定个别化教育目标和学习方案,因兼任本班多门课程,她把识字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贯穿到每门课中。四年下来,学生的认读汉字水平平均达到培智生活语文识字四级,写字水平平均达到培智生活语文三级,完全超出培智学校新课标要求的目标,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也由刚入校时偶尔“蹦出”一两个字,到现在能完整地、有节奏地阅读简短课文。

  培智生需要自理自立,王老师极其看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创编了许多的生活技能儿歌。培智教学需要细但却不能复杂,为了让学生学会穿T恤衫,她分解为五步:“分里外,认前后,铺桌上(床上),头钻大洞找中间,伸出长胳膊。”日日进行,反复训练,最终让每个培智生学会,其他生活技能也是如此一步步去教。

  王老师把培智康复训练作为开发其潜能的基本点。培智生大多身体机能较差,刚入学时,排不成队,且在操场走一圈就喊累、坐地不起。四年来,几乎每天课间操,王老师都带着他们溜圈,除非恶劣天气,否则从不间断。现在,几个孩子在王老师的“陪练”下,体能明显增强,能连续走近两千米。为了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王老师教学生跳绳,从分解动作开始教:摇绳、迈(跳)过去,再摇绳……有的学生手腕不灵活摇绳都无法实现,王老师就设计一些增强手腕灵活性的动作反复教、反复练,现在学生都能流畅跳绳,班里的洋甚至能一次连续跳四五十个,成为学校运动会上的明星。

  班里除了在校的几个学生,还有三个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他们残疾程度更重,学习能力更弱,家庭大都困难,不适合集体学习模式,王老师每月都会带着教具驱车上门逐一授课。四年时间,家长们由最初的排斥变成了热切期盼,王老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康复训练、精神开导和安慰,也是学校对孩子的责任,更是国家的政策福利。教育扶贫,教育康复,是王老师这些特教教师们送教上门的目标。

  三、爱与担当,特殊时期守好特殊岗位

  你拍一,我拍一,平安居家数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出门必须口罩戴;

  你拍三,我拍三,多吃蔬菜不一般;

  你拍四,我拍四,认真洗手许多次;

  你拍五,我拍五,我们一起抗病毒。

  这是王老师在疫情期间自编的亲子互动“防疫拍手歌”,为了学生居家康复,她想了很多家长便于操作又能达到康复效果的训练方法,济南市鲁中电视台曾对王老师和他们班在线康复情况做了特别报道。

  “停课不停学”一声令下,王老师马上着手准备尝试线上教学,却发现网络上有关特殊教育康复的课程极为匮乏,也不适合自己班学生。录屏、剪辑一步步从头学起,查网络、下软件、向年轻同事求教,边试边问边学,有时为了搞明白一个小问题,要反复琢磨到深夜。慢慢地,终于可以录成能完整表达教学意图的微课,有成功的欣喜,也有get到新技能的快乐。在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后,王老师在年级组开展线上教研,对教研组每位教师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方法提出建议,同时针对微课录制技能进行了组内培训。

  王老师对自己微课要求极高,推送到济南市教育资源平台“空中课堂”的课程,节节被录用,课程形式也多样,有绘本故事、康复训练、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

  为了调节培智生的情绪,缓解家长在家辅导的压力,王老师每周组织开视频班会和家长会,陪伴学生和家长度过艰难时期。

  本着踏实肯干、用心钻研的精神,王玉华老师等申报的《培智学校“在线康复”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功入围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并正式立项。同时,王老师积极参加各项疫情期教育宣传活动,在我校公众号发表两篇简报,主动撰写疫情思政德育案例《让规则守护自由》,积极参与济南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指导组组建活动,成为疫情期间坚守教育岗位、走在抗疫教学一线的战士。

  四、爱与情怀,期盼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王老师在校内是一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科研型教师,在校外是一名默默奉献、众口夸赞的“阳光使者”。

  2010年暑假,学校原助听器学生钊的家长找到王老师,说孩子已经做了耳蜗手术,但很多音一直发不清楚,希望王老师帮帮忙。王老师深知做手术不易,需抓住关键期抓紧训练,她毅然答应下来。为了给钊上课,儿子的暑假培养计划被打乱,为了不影响钊上课,甚至直接把儿子送到了奶奶家。钊发音慢慢变得清晰,钊妈打电话给王老师说“孩子不幸,遇到您又是极其幸运的。”

  2016年冬,一位妈妈通过朋友找到王老师,孩子七个月做了人工耳蜗手术,术后一直在北京康复中心训练,新年放假,担心会影响康复效果,希望王老师能帮忙上门康复,并询问课时费。王老师笑了,说“免费我会来,付课时费的话您还是找其他人吧。”家长很意外也很惊喜。由于离学校很近,王老师每天下班都会先去孩子家中对其进行训练。她发现,孩子发展情况良好,但妈妈存在严重焦虑。每次上门,对家长的心理调适成为王老师重要康复内容。新年将至,妈妈要带孩子去外地找爸爸过年,临走前拉着王老师的手说;“王老师,这段时间多亏了您在身边,否则我会疯的。”

  2019年9月,一位即墨的同学找她,说孩子六岁听力没有问题,但发音一直不够清晰,家人很着急。通过观看孩子视频,王老师发现问题并不严重,家长的过度关注,反而导致孩子已经出现不愿意开口的现象。在与同学多次交流之后,同学逐渐意识到这做法的负面影响,开始用王老师的建议跟孩子沟通,随后又从本地找到一名口碑好的老师,帮孩子一起克服发音不清晰的困难。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王玉华老师深知终生不会有“桃李天下”的自豪,但她说自己也有不懈坚持后得来的“小确幸”。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残疾儿童尽量补偿缺陷、开发潜能、自力更生,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给他们的家庭重获幸福的希望,这就是她的职业自豪感。她曾写道: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失去苍天眷顾的孩子,我愿用我的爱与热血让折翼天使梦想恒久比天长。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2
分享到:
新闻关键词:
老师;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W0202009096004964932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