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好网民·在山东|孙振:努力把根扎进网络思政中

2024-07-01 15:53:5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通过反省,让心回家。这种日复一日的反思,就是在扎根。把人生深深地扎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站得稳立得牢,还能把每天的经历转化为成长的营养与能量,并开花结果。这不是虚而无用的工夫,而是纷繁杂乱生活中的一束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孙振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思政随思录”每篇的固定结语。孙振,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孙振坚持不懈地在每个工作日发表“思政随思录”,至今累计387篇近20万字,同时带动学生跟随撰写800余篇,“思政随思录”成为网络日常思政的创新载体和生动实践。

D:自用榜样人物2024榜样人物-青岛大学孙振相关资料照片孙振个人照.jpg

  立地生根

  思政随思录的缘起,在于孙振读博期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践行。从2022年8月27日入职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天起,孙振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一篇“思政随思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觉察与反思,不断夯实自身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同时与大家一起相观而善,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孙振始终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现实,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每天经历的人事物当中。挖掘生活小事背后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很多问题的答案早已蕴含其中。把这个反思过程记录下来,行诸文字,通过网络与大家相观而善,然后再返回生活中去体会验证,并延展到每个人的成长中。如此循环往复,笃行不怠。这就是思政随思录的核心理念——格物致知笃行之。

  思政随思录的英文名字为“inspiration log”,意为灵感日志,简称iLog,和当下视频日记vlog一样,一语双关。历事炼心,思政随思录是自我反思并推己及人的过程,只有诚挚地落实到日常生活和行动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茁壮成长

  为了从自我反思向“所过者化”转变,在朋友圈发布了半年多之后,孙振在2023年3月21日创建了“思政随思录”微信公众号,让正能量传递得更广更远。

  有一次,孙振的学生岳梦迪来请教问题。聊完了之后突然来了一句:“孙老师,别忘了今天晚上的随思录啊!”还有学生是思政随思录的忠实粉丝,每篇发出后都会在第一时间点赞。孙振的朋友圈也会经常收到留言:“今天又是被思政随思录治愈的一天。”

  孙振借助自己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撰写出的随思录经常会引起大家的共鸣。随思录中的正向思维的方式让大家直呼,原来如此!心中的郁结瞬间烟消云散了。在2023年教师节当天,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了解到“思政随思录”的邓卓同学发了很长一段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长长的问候消息中,学生表达了敬意与感谢,尤其是孙振老师的思政课以及每天的思政随思录让自己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和人生方向。网友“黔茶飘香”也留言说:“真是有同感,每一篇我都认真读,能在你课堂上听课的孩子是多幸运!”这种网络日常思政的方式真的走进了大家心里。

  繁花似锦

  不仅是在网络上,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孙振也始终坚持以自身成长引领学生成长,以自我反思带动学生自我觉察。其创立的“原本教学讲习室”的授课模式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孙振每天都会将思政随思录发布到学生班级群中,也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思考写成“学生版思政随思录”,至今已收到800多份。其中优秀的思政随思录,也会定期通过公众号的专栏发布出来。

  这学期跟着孙振上课的2022级思政专业的郑翰林同学感慨:“慢慢感受到了随思录的魅力,开始自觉地把觉察和反思带入学习和生活,让自己的思考更为深刻了。再者,通过学生版思政随思录专栏,也看到了其他同学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再次实现了相观而善,这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张莲同学也直言:“阅读和撰写思政随思录就是自我修养提升的方式,通过反省和觉察,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一刹那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时长学习,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坚定情怀。”

  从入职的第一天起,一天一篇“思政随思录”已经成为孙振的例行功课,截至6月14日,已累计发表387篇,近20万字。通过“思政随思录”,孙振与学生还有广大网友形成了网上网下同心圆,将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扩散到网络上,再返回实际生活中反思践行,共同营造清朗温馨的精神世界。(作者:杨国永)

更多报道,请点击以下专题: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