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观|深化德州融入京津冀,山东20条措施为何在此着墨最多?

2022-06-08 16:41: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8日讯(记者 范金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条举措支持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面对发展机遇,德州如何走好对接这盘棋?

  此次提出的20条措施中,共包含建立健全省级推进机制、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促进社会民生领域共建共享等六方面的内容。其中,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占比最重,含有8条措施。可见,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助力德州乃至山东发展的关键。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京津冀产业转移利好,目前已有不少省份有所动作。比如山西去年设立“太忻经济区”,作为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加快京津冀相关产业转移承接,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再比如辽宁省依托朝阳等地,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打造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

  面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于山东而言,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山东"北大门",距离北京最近的山东地级市,德州就成为其中关键。独特的地缘优势让德州与京津冀紧密相连。德州又在北京、天津产业辐射范围内,具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优势,德州的未来急需“向北看”。 

  几多期许,几多厚望。从2015年德州纳入京津冀规划,“一区四基地”正式确立,到2016年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再到去年11月,《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定位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这些都让德州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这一过程中,京津冀与德州跨区域产业互动更为活跃,显示出巨大的外溢效应。这其中,明确承接产业转移主攻方向是关键。

  近两个月,就有不少大动作。6月8日,德州“融入京津冀·国企德州行”深化合作系列活动举行。在签约仪式上,共有4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41亿元。签约项目名单就有中医中药战略合作项目、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乡村振兴绿色高标准良田示范项目等。5月19日,德州市与央企以及京津冀企业线上签约21个合作项目,总投资165.3亿元,涉及央地合作与产业协同及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医疗科研、文化产业、食品深加工等领域。

  在8项具体内容中,就有支持德州市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争取列入省重大项目后,对具体入园项目和有效投资,在用地、财政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支持一体建设“京沧德济”生物医药走廊;鼓励省属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与德州市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红利等与此密切相关。

  当前,德州正推进天衢新区规划加快落地,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努力创建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全力打造省部共建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推动农业大市向食品名市跃升。可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不断迈进。

  数据显示,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方面,德州累计引进京津冀地区过亿元项目500多个、驻鲁央企合作项目107个,催生和聚集一大批配套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前4个月,德州新开工过亿元京津冀项目34个,到位资金15.67亿元。

  面对城市发展瓶颈,不少城市急需从外部吸取能量。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若干措施的印发意味着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将给德州带来直接利好,也将利好整个鲁北发展。

  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把握京津冀协同大趋势,相信深度融入的德州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责任编辑:范金鑫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