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基层 > 正文

让“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

2019-12-07 06:5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7日讯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流传极广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青海海北州。海北州地广人稀,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当地人这样总结: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其中,就包括来自山东的援青干部。

  明年是山东援青第十年。那时,这群干部将在这个高寒缺氧之地工作整整一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个‘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孙海涛(右一)和同事在研究门源古城的规划

  孙海涛:“慢生活”里的诗意和远方

  11月24日晚,西海镇,为筹备第二天一早举行的援青文旅联盟成立仪式暨2019“梦幻海北”旅游推介会,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孙海涛在西海宾馆忙到凌晨。25日凌晨5点,西海镇还沉浸在一片墨色当中,他又赶到现场,和工作人员对接当日活动细节。

  当天,这个由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倡议的,由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五个省市的文旅援青干部组成的“援青文旅联盟”成立,并签署《援青文旅联盟章程》,发布“海北宣言”,共商援青大计、共谋合作发展、共建“大美青海”。

  此次旅游推介会选在冬季,并不是海北州最美的时节,且气温最低已经达到零下15度左右,但孙海涛还是带着考察团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走遍海北州各县。“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海北州的旅游不只是在七八月,海北州的冬季一样很美。”

  海北州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旅游产业当做支柱产业来培育。怎么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好,是孙海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三年的工作方向。“海北州不缺资源,缺的是核心精品旅游项目,如何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如何发展冬季旅游,如何把海北州推广出去,这是我想做的。”孙海涛说。

  为此,近日,孙海涛一直在忙碌海北和山东的双向交流活动。12月2日至7日,海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山东巡展;12月7日至11日,“大美青海·一江青水向东流”摄影展也将在山东文化馆开展。

  11月25日那天,距离孙海涛来海北州刚满四个月。“在这里过的是‘慢生活’。”孙海涛笑言。

  “慢生活”却不意味着效率低。白天忙完局里的工作,晚上是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工作的时间。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为了更好了解当地情况,孙海涛和其他援青干部刚到海北州,就对四个县展开大面积调研,深入当地人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多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多样的民俗。

  孙海涛要在海北州度过三年,虽然意气风发,内心也会有遗憾。“等我回去,儿子就该升初三了。”这个刚满40岁的山东大汉忽然有点低沉,“刚离开时儿子挺高兴,因为我平时管得严,现在,就会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去。”

  孙海涛打算在明年暑假让儿子来海北州看看,看看他平时的生活环境,了解他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实地感受可以让儿子多理解他一点。  

  王桂龙:让海北州留下“山东印记”

  最近一个月,王桂龙的行程已经排满了:从海北州到新疆参加培训,从新疆回山东参加海北山东双向文化交流,去重庆考察“海北内地班”,再回山东调研“海北内地班”……

  2019年7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援建干部王桂龙随山东第四批援青队伍到达海北州。虽然来之前了解过这里的环境,还是被当地恶劣的环境“折磨”了一下。最初的交接调研工作就是在缺氧中度过的。今后三年,王桂龙将在海北州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学生资助、发展规划、群团等内容。

  不过,短短4个月,王桂龙已经梳理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有些活动也已启动。11月24日-30日,在2019“梦幻海北”旅游推介会在海北州举行的时候,从山东去的5名电教专家,也正在海北州开展调研。“专家们通过调研,会对当地教育信息化、山东远程智慧援教等方面提出决策咨询。”王桂龙说。

  对海北州进行“远程智慧援建”是王桂龙今后三年的工作重点,这是在前期援建队伍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口号,并打算做系统提升。“海北州3.4万平方公里,有41所中小学,151所幼儿园,学校非常分散,规模普遍较小,有的幼儿园只有十几个孩子。山东在海北州选派的一年期以上教师共58位,还首次选派了20名师范类大学生开展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在援青6省市中选派教师数量首屈一指。但即便如此,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山东选派教师成本较高,短期的名师送教,长期的支教选派,从整体来看并不长效。所以我们想到了‘远程智慧援建’,通过双方学校‘一对一’结对,督促双方做常态联系,备课、教研、观摩、听评课,实现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援教规模,实现效益倍增。”

  除了智慧援建,王桂龙还打算通过集中山东优势教育资源对海北州职业教育进行组团帮扶、山东高职定向招收当地中职学生等手段实现当地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另外还有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本土名师打造、人才联合培养提升等计划。这五项计划,王桂龙称之为“五大工程”。

  王桂龙还有另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在海北州留下山东印记。“这次去新疆学习,当地做得很好,开设孔子学堂,在每所学校建孔子文化园、文化长廊,让来自山东的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其实,海北州早已留下“山东印记”。明年是山东援青的第十年,经过前三批援青干部的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旅等方面都得到当地的认可。其中,在教育方面,“山东海北班”已然成为当地响亮的名片。王桂龙提到一个数据,去年“海北班”本科录取率达97%,重点本科达87%。

  三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希望通过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援建工作,给当地的教育带来长足的发展。”王桂龙说。  

曹昱琨在工作中

  曹昱琨:草原很冷,心里很暖

  3月19日,曹昱琨到达海北州,和他一起来的是来自省内30家医疗机构的53名专家,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在海北州16家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通过建科室、坐门诊、上手术、办讲座、搞巡诊、带徒弟等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山东派出的人员之多、专家力量之强、帮扶时间之长在全国卫生对口支援工作中位居前列。因服务当地群众、惠及民生,山东医生也被海北各族群众亲切的称为高原上的“桑杰曼拉”。

  曹昱琨喜欢在微信上记录和当地人交往的点点滴滴。

  “路遇环卫工骑着三轮迎面过来,说了很多话,终于认出来,是早上查房时病人的家属,想载我一程。”“告诉术后病人多吃点鸡蛋糕,结果家属拎了一兜蛋糕过来。我说是鸡蛋糕不是蛋糕……可是我也不会做鸡蛋糕……”

  适应西海镇的生活,对曹昱琨来说并没有很困难。在别人还在忍受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的时候,曹昱琨已经彻底“融入”了这里。现在西海镇医院外科工作的他为了锻炼身体,甚至办理了一张健身卡。

  在曹昱琨看来,从济南的省立医院到海北州的西海镇医院,最大的变化是医疗理念和医疗水平的差别。“我在外科,主要过来提高他们的腹腔镜手术技术。但在这里很多大的手术做不了,一是没有器械,二是缺血。”

  每隔一个月,医院就会组织医疗队伍带着先进的设备到海北州各县及社区、村庄去义诊。这也是医生们感触最深的地方。“因为生活习惯,当地人得风湿、关节炎的特别多,我们会给他们带去好的药材。比较难的地方是语言不通,和患者交流十分不便。”曹昱琨最多的一天治疗了120名患者,从早上8点到太阳落山。海北州昼夜温差大,彼时的草原已经很冷了,医疗组结束一天的工作,心里却暖暖的。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如果有机会,还会来这里。曹昱琨说。(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