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基层 > 正文

人才引领赋能天桥(8)魏化震:痴心兵器研究,铸就钢铁国防

2022-04-21 11:2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1日讯 所向披靡的铁流、矢指天穹的利剑、劈波斩浪的战舰……这一切里面倾注着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魏化震和他的团队无数心血与汗水。 

  作为材料学博士、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总工程师,魏化震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和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级二、三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第一作者编写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30余篇。 

   

  钢铁国防,长城之上有他添砖 

  魏化震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能够满足装备极端工况使用要求的轻强化材料和防热材料的研究。带领团队先后完成80余项军用新材料重点项目,涉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抗弹复合材料、防热隔热材料等方向,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陆军、空军、火箭军60余个重点装备型号的列装,使我们的装备更轻、更强、更耐高温。 

  他既像千万个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那样低调而朴笃,又是一名具有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的科学家,并始终保持强烈的报国情怀,为军工材料创新发展而殚精竭虑。“一想到我国新一代装备上有我们团队的成果,一想到国家某个新的技术方向是由自己策划提出并开花结果,我就会感到无上的自豪。”魏化震说,这份荣誉感与自豪感一直是自己不敢懈怠的动力。 

   

  苦练内功,多个行业有他贡献 

  作为军用新材料技术专家和兵器材料领军人物,魏化震长期参与特种新材料发展规划研究,主写上百篇新材料规划报告,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如曾作为科工局某规划论证有机材料组副组长、组长和复合材料组成员,组织国内军、民口专家提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用电子、核等军工行业有机材料的发展重点和项目体系。 

  魏化震经常对年轻人员说一句话:没有白出的力,没有白流的汗,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干好本职工作,必须对从事的专业产生兴趣,有兴趣会事半功倍,会感到累也不累、苦也不苦、难也不难。他自己在技术策划和技术攻关时,经常是长时间深度思考,连做梦都想,真正达到忘我境界。 

  有时从早晨一上班到深夜甚至到第二天凌晨,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出门、不吃饭、不接电话。有时睡觉半夜三更来了灵感,立刻起床编写方案,年轻时常常一有灵感就深夜跑去工房,进行工艺试验到天亮。“不疯魔不成活”,爱一行、迷一行,才能做到极致。 

   

  春风化雨,他一心只为科研奉献 

  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付出,使魏化震逐步得到行业内外的认可,成为新材料领域具有很高公认度的技术专家,他同时兼任军委装备发展部先进材料专业组成员、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军工配套领域组成员、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专家总体组成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SAMPE中国大陆总会军民两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等20余个学术技术组织核心专家和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及多个高校兼职教授。他身体力行,策划和引领军民口新材料技术发展,促进学术技术交流、协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针对我国战略性关键材料和前沿与新兴材料,如特种纤维和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研究和关键原材料落后、工程化水平不高,尤其是无序竞争严重的现象,魏化震极力倡导军民口单位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在技术合作中,他认为既要有勇于牵头、敢于担当的魄力,更要有化竞争、内卷为协同、共赢的大的格局和胸怀,近年来他牵头策划立项成功多项新材料重大项目,带领军民口上下游单位联合攻关。 

   

  他一直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只是工具,决定成败的因素还有“过硬的作风”、“正确的思维”、“严谨的学风”和“活跃的创新意识”。科研工作既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魏化震要求年轻人既要身心抗压能力强,经得住折腾,还要力戒“浮躁、急躁、粗糙”,追求“静心、净心、精心”。所谓“精”,对技术来讲就是要追求极致;对个人来讲要“术精”,即在专业的某一方面、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要敢于做到“不可替代”和“难以超越”,甚至追求国际引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魏化震的三十年,是一心奉献、倾情事业的三十年,也是人生价值最灿烂的体现。(来源:天桥区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邢开) 

责任编辑: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