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区县 > 正文

数字赋能 点亮未来——市中区以改革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2020-12-31 15: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31日讯 近年来,济南市中区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推动动力变革,依托区位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短时间内实现从“无中生有”到“产业集聚”,一跃成为数字经济产业的领跑者。市中区先后荣获国家工信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奖”、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信息科技类)集聚示范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等多个荣誉,发展数字经济的创新做法作为山东省地方改革典型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强化顶层设计率先吹响冲锋号

  2019年12月31日,总部位于市中区的互联网“出海”企业赤子城科技在港交所鸣锣上市,实现两个突破:山东第一家上市互联网企业诞生、济南市率先打造互联网企业“出海”产业高地。作为全球化人工智能信息分发平台企业,山东赤子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借力市中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势能,大力拓展互联网出海业务,产品积累了近10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了泛互联网出海的标杆企业。

  随着赤子城科技等“高精尖”项目的落地,各类主体协同创新良好局面的形成,市中区着力开拓数字经济产业“热带雨林”,出台《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委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产业顶层路径的区县。按照“立足济南、引领山东、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市中区顶层规划“1468”产业布局,开展“数惠市中”行动,实施“数聚、数创、数融、数链”四大工程,促进“三流四要素”汇聚市中,构建“龙头聚集、主体多元、开放协同”的数字产业生态。

  项目带动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市中区在“腾笼换鸟”“无中生有”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规划建设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科创大厦、智慧城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按照“一楼一产业,一楼一生态”功能理念,在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建设了山东数字产业大厦、济南“互联网+”创新创业综合示范园、山东智能产业大厦、双创大厦等载体,为数字经济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按照“产业集聚+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支撑环境”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市中区推动大数据资源汇集、企业云集、产业聚集,目前已引进国家工信部电子一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个国家级产业支撑机构和2个国家级人才基地,集聚阿里巴巴、SAP、MF、中软国际、猪八戒、赤子城等30余家数字经济行业龙头企业和业界著名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团队资源,市中区聚焦细分领域,推动以区块链在内的安全可信产业、互联网“出海”业态和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的建筑信息软件(BIM)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布局建设安全可信融合生态产业园、互联网出海产业园、BIM软件产业园,吸引行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做大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逐步建成“产业集聚、主体多元、业态丰富、支撑有力”的数字经济高地。

  环境“硬保障”为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数字经济,同样需要智力资源的注入。随着“品质市中·经纬人才”计划的深入实施,市中区顶尖人才大幅增长,引进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张立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苏沃洛夫以及哈特勒·托马斯3名顶尖人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2名,院士5名,引进培育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0余个。同时,两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项目20个在市中落地,其中获奖项目16个,数量均名列全市第一。

  一大批投资额高、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优质项目纷纷落地,为市中区发展数字经济注入新动力。把项目招进来后,如何让他们留下来,使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智慧创新,更呼唤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环境支撑。市中区积极引进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引进2个国家级产业支撑机构、2个国字号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多个多元化产业服务平台,为市中促进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换挡提速。(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冯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