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社会 > 正文

愿望清单

2020-06-01 06:5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1日讯 省城六月,初夏的生机随处可见,距离最后一批山东援鄂医疗队返鲁,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曾经在湖北一线奋战的战疫英雄们,已经再次投入到救死扶伤的日常工作中。这段时间,他们的生活经历了哪些改变;疫情结束之后,他们最想做的是什么?近日,三位共同在武汉奋战过的90后医护,相约一起去拍摄合影照片,纪念那段特殊的时光。“真想再见见最惦念的那位武汉阿姨,带她尝遍济南美食”“想带家人故地重游,去看看那个与我有过生死之交的城市”“想回到过去,再见一眼去世的姥姥、姥爷”……照相馆中,他们坐在一起,说着说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济南市中心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在拍肖像照

  “画”简情深

  “带她尝尝济南把子肉,喝一碗当地甜沫儿”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小龙虾最为肥美的季节。近日,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于美晶收到了一份来自湖北的包裹:一大箱地道的武汉麻辣小龙虾,寄件人是她曾经救助过的当地病患“周阿姨”。而她最大的愿望,也与“周阿姨”有关:“我们分别前曾约定,等她来济南,我一定好好款待。”于美晶说,回到家乡后,她每一天都在期待再次重逢的时刻。 

  “小晶晶,你画的我好像啊!”对于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住院的患者来说,28岁的于美晶是医护中的“名人”;因为在援助期间喜欢为战友和病人们画漫画,病区里的老人们亲切的称她为“小晶晶”“美晶晶”。

  “在武汉一线驰援期间的工作是紧张的、忙碌的。因为前方医疗队员工作十分紧张辛苦,回住地后不能随意串门、会面聊天。”于美晶说,她从小喜欢画画,工作以后比较忙,便很少再拿起画笔。援鄂期间,为记录自己的战疫岁月,调节、丰富业余生活,为病人、战友鼓劲加油,她再次拾起原来的爱好,把自己的工作经历、感悟画成漫画,留下一线值得珍藏的瞬间。

  没有专业绘画工具,一支碳素笔、一卷卫生纸也能成为她创作的舞台。卷纸上,她用黑色碳素笔勾勒出医生为患者会诊时的专注、护士们照顾病人时得细致入微、康复者出院时的笑脸……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战疫一线的氛围。  

  离开武汉已经60多天,但每一副作品中的故事,她仍记忆犹新。其中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一位46岁的患者周女士。“周阿姨是最早入住的一批病患,也是最后一个出院的病人。”于美晶回忆,“刚入院时,她意识模糊,双肺严重损伤,不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去年还刚刚做过甲状腺癌手术,病情十分复杂棘手。可她的求生意志非常强烈,性格也特别乐观坚强。”经过医护人员们地不懈努力,周女士逐渐转危为安,也和救治她的医护们成为了朋友。“阿姨教我们学武汉话,给我们介绍湖北小吃,对山东的风土人情也特别感兴趣。” 

  3月26日,随着周女士的康复出院,于美晶所在的病区患者清零,正式关闭。告别当日,她给周女士送上了一份特殊礼物——一幅记录了“周阿姨”坚持治疗、战胜病魔的画作。“她对我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值了!”如今,于美晶和周女士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人不时会在微信上交流近况。“我想带周阿姨尝尝济南的把子肉,喝一碗当地特色甜沫儿,然后再画一张合影送给她。”  

  三十而立

  “重游这座与我有生死之交的英雄城市”

  “明年,我想带上老公和儿子一起再来武汉,慢慢地静心感受一下,这座与我有生死之交的英雄城市。”说这话的沈晓晓个子不高,大大的眼睛笑起来很甜,看上去像一位亲切的邻家女孩。  

  今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深夜,山东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黄冈。29岁的她剪掉了坐月子时都没舍得剪的及腰长发,义无反顾地冲向疫区一线,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一干就是2个月。 

  “刚到大别山时,医疗中心还未正式建成,楼内外到处都是建筑垃圾。有的房间没来得及安门窗,墙上只有一个大窟窿;有的房间没有天花板,一抬头就能看到夜里的星星;还有的房间一下雨就漏水,屋内比屋外还湿……”沈晓晓说,至今她也忘不了初抵武汉时的场景。然而,时间紧迫的甚至让她来不及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很快医院就随着竣工正式启用,一夜之间收治了100多位重症患者。“组装、调试各种仪器,照顾、看护不同的病人,几乎每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沈晓晓说。  

  此后的50多个日日夜夜,在大家能看到的地方,她始终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甜甜的笑容,但暗地里,她也曾因为想家、惦记一岁的儿子和身心疲惫而偷偷掉过眼泪。“刚离开济南时不敢告诉家人,只有丈夫知道。弟弟是后来从网络新闻里看到我的名字,不敢置信地发信息询问,我只回了一句:‘你照顾好爸妈’,瞬间便泪如雨下。爸妈知道后,怕影响我的情绪,每次打电话只给我加油鼓劲儿,可电话一挂妈妈就会大哭一场。孩子因为见不到我,一直问‘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后来便赌气不再接电话。”说到这,沈晓晓哽咽着努力不让眼泪掉出眼眶。为了缓解思乡之情,她便用防护服表白自己的家人,在袖子上写下“我是xxx的妈妈”,“感觉就像家人在身边。”  

  援助结束离开武汉的那天,沈晓晓在送别中哭湿了两个口罩,换上了第三个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是一场终生难忘的送别。”不久之前,她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从20岁开始,我就设想过上百种度过30岁生日的方式,没想到却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30岁。一场疫情,我拥有了更多的‘家人’,也获得更多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的祝福。”生日当天,沈晓晓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生的旅途总会经历风风雨雨,前进的路上都会遭遇荆棘。我坚信只要我们热爱生命,疫情总会结束,未来可期。”她的生日愿望,是待明年春暖花开,与家人一起故地重游,“再去看一看武汉——我的第二故乡,观赏全国闻名的樱花,吃一碗地道的热干面,用脚步重新丈量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永失至亲

  “想给老人扫墓上香,告诉他们,一切都好” 

  28岁的王文绪是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奋战40多天后回到济南他才知道,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己的姥爷、姥姥先后去世了。“疫情结束之后,我第一件想干的事就是回日照老家给老人们扫墓上香,告诉他们:外孙回来了,一切都好,会代替他们照顾好妈妈……”王文绪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  

  今年2月份,看到医院发出的紧急动员令后,90后护师王文绪第一时间请战报名。在武汉战斗的一个多月里,他克服生活和身体上的不适,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染病后患者大多浑身无力,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都需要细心照料。单是给患者喂饭,由于每一口都需要重复拿下、放回氧气罩,一顿饭吃完往往要一个多小时,极其考验耐心。由于防护服密不透风,作业时护目镜里常常布满水滴,为了节约物资又不能轻易拿下,只能不停地晃头,从水雾之间的缝隙里向外看。”王文绪说,最难受的是时刻伴随的缺氧窒息感,“由于身体一直在出汗,防护面罩中的口罩很快就会被完全浸湿,只能张着嘴巴大口呼气,每一口吸进去的汗比氧气都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才逐渐适应时刻伴随缺氧的眩晕感。  

  王文绪不知道的是,自己在一线救死扶伤的时候,家中姥姥、姥爷相继过世,为了让他在前线作战安心,父母一起瞒了老人去世的消息。“姥爷身体不好已有一段时间,是我从济南离开的当天过世的。一个月后,姥姥也走了……我从小跟姥爷、姥姥的感情很深,两位老人去世的时候,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王文绪流着泪说,自己出征前,姥爷的病情就加重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在前线时他还给家人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情况,母亲强忍着悲痛,没告诉他两位老人去世的消息。

  直到王文绪返回济南结束隔离,母亲才把隐藏了40多天的秘密说出来。听闻这个消息后,王文绪抱着母亲失声痛哭,朝着老家的方向长跪不起。“母亲哽咽着抚摸着我的头,只轻声说;‘平安回来了就好。’”短暂的休整之后,王文绪立即又要投入到医院日常工作中。他本想请假专程回老家去祭拜老人,可母亲说,“你的心意我已经告诉了姥姥、姥爷。你的亲人没了,不能再让更多人失去亲人。”王文绪听后,把这份痛苦藏在心底,再次奔向了医院病区。

  “我们并不是英雄,这只是当有人需要我们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能和职责。因为需要,所以我来了。”王文绪说,这次援助经历,让他更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更珍惜陪伴家人的时光。“希望姥爷、姥姥能原谅外孙没有陪伴他们到最后,往后时光,我会替他们守护好母亲,守护好这个家。”(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
新闻关键词:愿望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