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社会 > 正文

百花洲的手艺人,让传统工艺助力乡村——非遗也食“人间烟火”

2020-09-17 09:10:00 来源:济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济南百花洲街的东北方向有条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侧。站内有大批非遗传承人入驻,并以工作室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教学和非遗作品的展示。

  融媒·见证 

  在这里,很多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都把传统工艺带去了乡村,让传统手工艺也成为了扶贫的一种助力。今年58岁的中国结创作者尹崇芹,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像她一样的手艺人,让非遗也食“人间烟火”,而不再是一道遥远的符号。

  钻研

  半路出家的手艺人

  早上9点半,来自河南的魏瑞霞已经坐在了尹崇芹的工作室里,这里绳结编成的花瓶、孔雀、花卉、小动物琳琅满目,栩栩如生。魏瑞霞先将线绳中间对折结好,双手捏着红绳,在按规则插满的固定针上绕出花样,红绳左右、上下反转之间,一个树叶的形状便显现出来。

  魏瑞霞来济南多年,右腿有残疾,除了帮忙料理一下家务,基本没有工作机会。3年前,47岁的她听说百花洲有位教中国结编织的老师,便慕名而来学习,希望自己也能靠手艺有收入。就这样,尹崇芹收了她当学生。

  融媒·见证 

  尹崇芹的工作室外,有近20家摊点或小店,都是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招募来的手艺人。济阳区的柳编、临沂的翻花、湘西的苗绣……而中国结,似乎是最适合普通妇女快速上手的,如今在绳艺界小有名气的尹崇芹也是“半路出家”。

  2002年,经历了创业失败、重入职场却屡遭不顺的尹崇芹,在夜市闲逛时偶然看到了两枚小小的传统中国结,她从小就热爱手工,于是买回家研究中国结的织法。“不知道去哪里找老师,我就拆了又编、编错了再拆,埋头研究了好一阵子。”尹崇芹说,她是个急性子,看准的事儿马上就要去做,于是没多久就辞职专做中国结。

  去新华书店查资料,去图书馆翻旧书,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尹崇芹在这些地方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少民俗都需要拜师学艺,从民间老艺人那儿学习,中国结却不一定,只要肯琢磨就能学会。”

  融媒·见证 

  扶贫

  绳结的另一番意义

  肯琢磨的尹崇芹很快就成立了专门制作中国结艺术品的公司,在家人纷纷劝说“别再折腾了”的反对声中,她再一次踏上了创业之路。当个人兴趣与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一起,事业的成功也就开始变得顺其自然。默默无闻半年后,公司接到了一笔6000多元的订单,生意越做越顺。与此同时,她同时对外招生,没想到的是,招生一开始就迎来了爆满,爱好手工的女性踏破了门槛。

  “中国结本身就带着美好的寓意,而且特别适合干不了体力活儿的女性制作,我当时就想,能不能让农村的留守妇女、残疾人靠手工赚钱?”尹崇芹的想法,在她创业几年后迎来了第一次实践。

  融媒·见证 

  “那是咱们省内的一个贫困村,驻村干部邀请我去讲课,到村里我就被震惊了,第一次知道还有那么穷的地方。”从小长在大明湖畔,尹崇芹对乡村是陌生的,看着村干部办公室里那摇摇晃晃的旧桌椅、村里土路旁那东倒西歪的老瓦房、包着头巾只能坐在家门口东张西望的留守妇女,尹崇芹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结这门手艺给这个群体带来改变。

  握着那一双双被生活打磨过的手,尹崇芹用指尖帮她们织就了新生活的开端。

  “走到哪里,大家都特别热情,因为除了种地她们终于也有了新的出路,尤其是到内蒙,中国结还是个新鲜事物。”尹崇芹说,自己包教技术、提供材料,还会全部收购,按照精细程度逐个结算工钱,普通人每天赚五六十元没有问题。

  “通过中国结挣大钱不现实,但可以让很多人解决生存问题。”随着中国结越做越红火,尹崇芹成了下岗女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的贴心人。

  融媒·见证 

  转身

  非遗不仅走进生活

  现在,尹崇芹的“尹氏结艺”被列为历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也斩获荣誉无数,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教学、扶贫与推广。十几年来,她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先后前往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广西、内蒙等地的50多个市县、300多个村庄,带动贫困人员25000余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是残疾人,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走上了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的道路。

  而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扶贫就业工坊,像她一样把非遗和扶贫结合起来做到极致的,还有很多手艺人。湖南湘西的苗绣传承人石佳主创的项目“让妈妈回家”,培训了700余名绣娘,签约带动486人;甘肃陇西的古法染色传承人祁辉创立“小农女手作非遗工坊”,培训农村妇女200多人次,带动就业40余人,其中贫困户20余人,户均增收500元……百花洲在济南,但非遗助力扶贫的模式辐射到了全国很多地方。

  在人们印象中,非遗产品大多“不食人间烟火”,可传统工艺技艺要传承发展,要适应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就必须华丽转身。如何才能让这些非遗产品不仅走进生活,还能走出更多意义?

  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人员说,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项目是流动的,这就可以给更多非遗项目或者手工艺项目提供机会。“我们就是要给这些手艺人提供一个创作的空间,让非遗项目转化成市民需要、扶贫需要的产品,让非遗不仅是一个符号。”于敬涛说。(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百花洲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