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当“区域中心城市”遇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在黄河尾部释放出“头部效应”

2020-06-05 10:06:00 来源:济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时代生成新议题,实践催发新见解。从今天开始,本报理论版新创品牌栏目“对话”与读者见面了——

  本栏目以高端“专家智库”意见储备为后盾,通过开放性探讨,为理论与现实的对接提供“一席之地”。栏目话题将随时聚焦民生关切、把脉区位升级、前瞻行业布局,为省会城市发展进行有价值的路径分析、模式推演。同时,栏目预设多种互动形式,将以权威持重的理论总揽、专业精到的观点输送、活泼生动的个性讲述,瞄准我市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对话汇集“高见”,离不开广泛、积极的参与。在此,本栏目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以期与济南同频共振,声息相闻。

  济南,一个依黄河而居160余年的大城。

  长期以来,受限于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战略,济南主城区与黄河仅仅是位置上的“相邻”,而不是深层次的“相关”。用济南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离黄河很近,离黄河很远”。近年来,济南“北跨”战略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开启了“黄河时代”的新篇章。随着近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段“城与河的对话”就此重新启动,一段“城与河的融合”得以重新链接。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未来的“黄河战略”中,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如何抢占先机,争取制高点?在开掘黄河经济、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同时,济南又该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整个沿黄地带释放出“头部效应”?

  “对话”栏目首期,让我们一起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听专家们讲述新时代“济南自己的黄河故事”。

  本期策划:惠铭生 肖明君

  本版采写:记者 李娜 肖明君

  A增强携河发展的紧迫感——在重要点位上不隆起,则塌陷

  济南日报:在地理区位上,济南襟带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地域,这种特殊区位与济南目前“北跨”的城市战略有什么呼应?从省内来看,携河发展和做强省会经济圈,对于济南“扬起龙头”有什么关联作用?

  董彦岭:济南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只有济南做强做大,才能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城市隆起带,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辐射。而济南要做大做强,形成合理的城市形态,就需要跨河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对话·黄河战略丨当“区域中心城市”遇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在黄河尾部释放出“头部效应”

  董彦岭: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

  一般而言,在重要交通线上的城市,面临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会更加严峻。便捷交通在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城市提出了挑战——在重要点位上不隆起,则塌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吸附资源的能力,不仅不能依托交通线做强做大,而且很有可能被边缘化,人才流失,资金外流。因此,更要有发展的紧迫感。

  其次,济南要实现跨黄河发展,必然要做密打通两岸的交通基础设施,这就会使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通道更为顺畅和便利。这不仅对济南、对山东,甚至对整个京沪“黄金走廊”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省内来看,山东经济整体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整个半岛城市群也是东重西轻,胶东经济圈和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发展落差。若济南不能做大做强,就会限制整个西部区域聚集资源和人才的能力。济南只有实现携河发展做大做强,才能对省会经济圈的周边城市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济南携河发展,可以提高对整个经济圈尤其是经济圈北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济南这个龙头昂起来,可以通过带动西部区域发展而使东西部发展更趋均衡,也可以带动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山东省在全国战略格局中的“有为有位”作出积极贡献。

  济南日报:在黄河流域的沿河城市群体中,身处黄河下游尾端的济南,未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对于黄河流域的整体提升,应该发挥怎样的带动作用?

  董彦岭:在黄河流域的沿河城市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省会城市:兰州、郑州和济南。兰州是一个跨河发展的城市,不存在悬河和泥沙沉积问题,河两岸发展相对均衡;郑州是一个依河发展的城市,在黄河南岸的发展空间足够广阔,面临的空间约束较小;济南是一个正在实践跨河发展的城市,亟需跨河拓展发展空间和优化城市形态。济南是黄河下游的中心城市,也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具有承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责任。在经济技术条件逐渐成熟的背景下,济南实现跨河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产业和人口承载力,也可以为整个沿黄山东段腾出更多的生态空间。

  济南落实跨河发展的先行区,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之一,是济南乃至山东发展“四新”产业的承载基地。济南跨河发展的战略选择,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高度吻合的。济南做好了跨河发展文章,就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样板和示范。换句话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济南跨河发展中都有表现。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就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济南范例,从而为整个流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济南日报:跨河发展,先要两岸畅行,目前济南正在大规模布局桥隧工程。在基础设施的搭建上,跨河还需要做哪些铺垫?

  董彦岭:国内外凡是拥河发展的城市,一般都有比较密集的桥隧网。这些桥隧,不仅满足了交通功能,也具有很强的景观功能,济南也不例外。

  前面提到的济南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桥隧就达到8条现代化的跨河通道(四桥四隧)。这些桥隧规划充分考虑了济南主城区现有南北主要道路的分布,建成后才能有效地将北部城区和现有主城区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另外,现在的桥隧工程基本都是按照现代化、综合化理念打造的,跨河管线的布设,也要充分利用这些通道完成。未来北部城区,一般会沿着桥隧的延长线形成北部交通主干道,形成未来的繁华街区。

  另外,桥隧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充分考虑黄河防洪方面的需要。我们所要跨的河,是一条地上悬河。虽然多年没有洪水泛滥的情况出现,但这种风险却是始终存在的,而且桥隧建设不能影响黄河的防洪安全。因此,跨河桥隧所面临的约束条件较多,需要更周密的运筹设计。

  B 让泉水和黄河水“牵手对话”——走出“老三篇”,亲近“母亲河”

  济南日报:高质量发展应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而生态保护的持久性不能靠单方面投入,而是要借助产业化运作。携河发展的济南,在生态产业化上应如何做文章?

  王德刚:我个人的意见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现阶段并非“并重”关系。现阶段生态是优先的,无论什么样的发展,实际上都要在生态保护这个前提下进行。

  对于某些产业,生态保护本身具有一定排斥性,那些容易产生污染的、非绿色的行业肯定在被排斥之列。另一方面,适合生态原则的产业很多,但有些是低效低质的,反映不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黄河经济带落地的项目,需要首先进行优选,使它既契合生态保护原则,又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现有产业和未来有前景的产业来看,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个产业跟生态保护契合度非常高。

  济南日报:将济南和黄河结合起来进行文旅价值挖掘,其实就是要讲好“济南自己的黄河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怎样讲述?

  王德刚:黄河本身就是一个大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宏大的历史故事。比如,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与济南的龙山文化,两地出土的彩陶在纹饰上很相近,这说明数千年前的先民们已经沿着黄河河谷进行文化交流了。黄河流经全国9个省域,流经山东正好也是9个市,暗合了“九九归一”的理念。而作为山东省会的济南,实际上是黄河文化跟运河文化、齐鲁文化,乃至儒家文化的重要交汇地。所以,在这里说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一点也不为过。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交流汇合,黄河济南段留下了很多历史传说、文化名人和文化故事,这些都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

对话·黄河战略丨当“区域中心城市”遇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在黄河尾部释放出“头部效应”

  王德刚: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

  当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有效的讲述方式。那些美好的故事传说、文化积累,只有转化成景观、场景、活动,才能被现代社会接受。不要一谈文化旅游的开发,就要投巨资建景区,其实很多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带客流的。再者,黄河沿线的民俗文化也可以进行场景再现。拿饮食文化来说,不妨依托一个有文化价值的古镇、街区或者码头,通过打造一个餐饮小镇,来实现对于餐饮的文化绑定。而很多民俗故事和传统生活场景,则需要更先进的手段去体现。比如,云南有名的《丽江千古情》情景演出,就是呈现了以前贩茶、贩盐的马帮的故事,看后能让人泪流满面。

  济南日报:若从文旅产业开发的角度做大黄河文章,济南可以挖掘出哪些更具地域色彩、个性化的黄河文化?

  王德刚:这些年,济南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是侧重于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这“老三篇”,却冷落了黄河。现在整个城市开始北跨,黄河沿线将是城区下一步扩展的重要板块。要把黄河这面大旗重新竖立起来,我们一再讲黄河承载的是“母亲文化”,对于“母亲河”这个概念,我们目前还没有纪念性、仪式性的文化开掘,黄河“母亲文化”的表达还沉浸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表现。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能把市民和游客调动起来的大型文化活动,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文化记忆才有被复活的可能。

  通观整个黄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的虎跳峡、壶口瀑布这些自然景观比较突出的地方,到了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段,基本上没有雄奇的景观了,所以到了黄河济南段,由于地势的原因,就出现了自然景观禀赋不足的情况,这时候还是要在开发一些人文标志性活动上下功夫。比如,历史上黄河沿线是有组织祭祀河神的活动的,这些都有资料可查。去年,我在参加青海和山东联合举办的一个论坛时,也曾建议,充分挖掘黄河的祭祀文化,将其打造成现代标志性活动品牌。其实,在山东,祭黄和祭孔一样有地域文化依托。因为,祭祀黄河只能选择源头或尾部才更具有意义,位于黄河尾部的济南,应该可以承担这样的文化载体。

  济南日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水资源,并且各有不同的利用。从“泉城济南”走向“黄河济南”,如何将泉水与黄河水进行结合开发,实现泉与河的“牵手对话”?

  王德刚:尽管受水文条件的限制,黄河水的多重开发利用有些难度,但可能性还是有的。黄河北岸的鹊山龙湖就是对于黄河水的沉淀使用,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地,还可以开发湿地,涵养生态。未来的文化旅游,应该是泉水和黄河进行一体化规划,打造济南多元的水上景观,既有灵动,又有壮阔,这种不同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多样性,也能体现出和谐。其实,前些年曾有学界人士提出,在鹊山一带还原《鹊华秋色图》景观(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品,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恢复历史文化遗迹,现在不妨借力城市北跨重新考虑一下,这样既能丰富济南的水文化,又能让泉水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合具备实实在在的载体。

  C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靠制造业强市,靠“善治”留人

  济南日报:济南“北跨”需要南北两岸统筹协调,目前北岸区县已开始发力布局。那么,北岸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承接能力上需要做哪些准备?在模式和路径上与主城区应体现出怎样的不同?

  李少星:济南辖下黄河北岸的济阳区和商河县,受原有产业发展基础的影响,尚需补齐一些短板,但目前已经在发展态势上体现出各自特色。就商河县而言,其城镇化水平目前不到40%,但其农业发展不错,出现了万亩林场、万亩药园、万亩菜园、万亩瓜园等。

对话·黄河战略丨当“区域中心城市”遇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在黄河尾部释放出“头部效应”   

李少星: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当下,建议商河产业发展遵循两条发展主线:强镇和富民。强镇即通过加工制造和双招双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如此可提高财政收入,并且让县镇强起来,也能创新小城镇格局和模式;富民即做强农业,适时促进农业规模化运营,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品类,最好形成当地农产品特色并将其利用好,如此,可以让农民富起来,并且这种富裕更具有可持续性,体现科技和知识的密集。在这方面,河南漯河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县同样是农业大县,但食品产业占全县的50%以上,经过长期经营,火腿产业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名片。济阳区和商河县也应明确主线,凝聚主业,旗帜鲜明地打出特色品牌,这样才能探索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济阳区和商河县的发展模式,当然要区别于主城区。目前,济南市正在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五个品牌,主城区发展要更加突出头部引领作用,在金融、教育、科技等方面提供基础环境,做好资金统筹、服务咨询、人才供给等增值服务,而济阳区和商河县则要更加突出产业化落地,应用下沉的转化作用,让城区和外围区县形成梯度,每个区域都能协调发展。

  另外,黄河北岸区县的景观风貌也要与主城区有所区别。应在健全教育、医疗等配套的前提下,不同区位体现自己的田园景观特色,为城市人群的“乡村情结”提供多样化选择。

  济南日报: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吸附和城市整合提升上,应该如何形成自己的主导作用并释放出头部效应?

  李少星:首先,济南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制造业强市。调研发现,当济南的二产比例低于三产后,其GDP便开始持续低于青岛,这个在经济学理论上叫做“鲍莫尔效应”,就是以制造业为支撑的第二产业一旦逊色于服务业发展,GDP就会受影响。抛弃制造业谈服务业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不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还是从济南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抑或从山东的工商传统与文化基因来讲,未来20年左右,济南制造业的地位都应被置于战略优先地位。济南应该以区划调整为机遇,统筹要素资源,整合归并散杂弱小的产业布局,在投入数量、占比上更加突出先进制造业地位,谋划一批特色明显、规模效益突出的高水平产业集群,以此推动济南经济再上新台阶,并实现长远持续发展。

  其次,济南应该打造自己的科技CBD。一般而言,目前的CBD多是侧重发挥金融和商贸拉动作用,以此促进业态模式转型。但如果考虑到制造业强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应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济南,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成果不少,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学术成果与企业缺少沟通,这种情况下,急需要通过科技CBD这样一个端口,为科研成果找市场,为企业推送先进的科研概念产品,做好科技中介,聚拢科技服务资源等,从而带动技术创新。

  最后,济南需要健全社会治理考核体系。人才落地的一个前提,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和荣誉感,而这往往是良好的城市治理带给“新市民”的直接影响。济南历史文化悠久,但在人口快速流动的背景下,这并不一定构成城市认同的充分条件,而共同目标的引领、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对社会大众的尊重、公平竞争环境的培育等,这才是当前加强城市认同的可行举措。公共服务好了,自然能引得进人,留得住人。

  下一步,济南应形成以公共服务竞争为主要形式的区县竞争模式。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弱化对区县经济发展目标的考核,强化对社会管理、市场环境等公共服务水平的考核,推动区县之间形成以善治为目标的政府竞争,推动济南向最公平公正、最有尊严、最包容、最有获得感的城市发展,成为全国首善之区、营商环境最佳之城,从而大幅提升对人口、人才等高端资源的吸引力。

  原标题:当“区域中心城市”遇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在黄河尾部释放出“头部效应” (济南日报——舜网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