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3月22日讯 新绿破土春来早,天时人事日相催。3月20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暨作风建设年动员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系列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2021年重点任务,启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以答好时代命题的赶考心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姿态、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提供坚实支撑和服务保障。
勠力同心 攻坚克难 交出2020年保障发展“成绩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过去一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走在前面、要素保障走在前面,为加快打造“五个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规划战略引领方面,形成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优”“东强”近期重点打造片区和项目行动方案,编制了齐鲁科创大走廊规划,开展了国土空间综合交通战略规划、国际内陆港“四港联动”交通规划研究,完成了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中心城区实现了片区控规全覆盖。
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报批建设用地6.84万亩,供应土地7.13万亩。出台了疫情期间用地和规划服务保障12条、支持工业强市15条、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9条措施,完成了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国试点任务,出台了土地二级市场管理办法和交易规则,搭建了交易平台。编制了地热资源专项规划,建成28家绿色矿山。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编制了黄河生态风貌带规划,完成了“三调”初始调查和统一时点更新调查,首次编制了全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建立了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强力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守住了耕地红线。加快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矿山复绿32处,恢复治理关停露天开采矿山139处。
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方面,颁布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素图册。深化完善了城市色彩专项规划,制定了建筑设计导则。开展了千佛山北广场景观设计、中央商务区西区城市设计,深化了小清河两岸、济南火车站地区城市设计。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建立了规划、指标、征地、供地、审批、登记“六维一体”服务体系,推行不见面审批和容缺审查机制,推动“征地即供地、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办证”。完成了不动产登记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项目,形成了“零资料办、全链条办、不见面办”便民办证服务体系。智慧济南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
聚焦九大行动 以决战决胜之势助推强省会崛起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斌提出,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强省会战略落实落地,强化五种思维、明晰五个站位,即强化战略思维、做强省会建设的先行者,强化系统思维、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者,强化底线思维、做自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强化创新思维、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担当者,强化群众思维、做自然资源权益的捍卫者,大力实施“九大行动”。
党建统领示范行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自然资源保护行动。全面落实“田长制”,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利剑行动,完善“巡查—发现—制止—报告—查处”执法链条。编制第四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推进矿山勘测—开采—加工—运输—储存—恢复治理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开展“中国温泉之都”品牌重塑计划。
规划引领管控行动。推动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推动“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落地。加快编制国土空间综合交通战略规划,系统谋划区域性铁路、高速、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通道。抓好控规评估更新,推动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资源要素保障行动。用好重大项目“分级分类保障”和“增存挂钩”核补指标政策,加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政策研究,全年争取报批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严格落实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新政,坚持以供定储、效率优先,推进土地“储备—供应”全链条衔接。细化土地二级市场挂牌竞价、划拨土地出租租金收益等实施细则,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深化“标准地”改革,服务工业强市战略。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结合“中优”战略和城市更新,开展古城、商埠区保护提升详细规划编制,推动名城保护项目实施,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打造大千佛山景区,做好火车站地区整体改造提升规划和北站房建筑设计。深化完善中央商务区西区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做好文化馆群规划。
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探索实施差别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湿地公园整合、黄河文化挖掘、绿色交通链接为重点,打造黄河百里生态廊道。完成破损山体现状调查和155处破损山体治理,编制雪野片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十四五”地质勘查规划,建立城市地质大数据服务与决策平台。
民生权益保障行动。用心编制教育、养老、文体、市政及城市更新等民生专项规划,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争取80%的不动产登记事项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加快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模式。
改革融合强基行动。加强规划、土地业务融合,推动更多事项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开展不动产登记条例、土地征收房屋补偿安置办法立法调研和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土地征收管理办法修订。编制“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正风提能增效行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发扬新时代“三牛”精神,倡导“严、细、实、快、效”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常态化开展“解决问题送服务”活动,积极帮助各区县、功能区解决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