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实践队:探寻“莱西经验” 共谱振兴华章

2024-08-14 09:44: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4日讯    在青岛温柔的夏日里,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实践队的学子们,怀揣着满腔热忱,踏上了一场别样的“三下乡”之旅。他们不仅走进了乡野的怀抱,更在莱西湖畔与这片丰饶的土地,编织了一场深刻而动人的邂逅,共同探寻并传颂着“莱西经验”的辉煌篇章。

 情系乡土,洞察民情

  莱西市日庄镇,这片经历过“大换装”的土地,迎来了实践队的同学们的足迹。他们穿梭于沟东新村、鲍格庄新村和泊子村之间,近距离接触“莱西经验”的成果、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通过“走、听、访、记”的形式,勾勒出“莱西经验”的生动轮廓,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们听我讲这些真实的故事,比讲大道理更能体会到这几年的变化。”沟东新村的书记高维玉在采访中提到。高书记深情的话语,让沟东新村近年来的变化与“莱西经验”的党政智慧、村民自治的活力扑面而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除了学习之外,“三下乡”还让大家有机会深入乡村,进行深入的调研走访。调研团的成员们走进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副诗意栖居道德生态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在多年前,这还是人们内心一个了不起的愿望。

  一位拥有33年矿业局工龄的村民满怀感概地谈及生活地变化:“我感觉现在改革开放,国家富强起来了,全国人民向全世界挣钱,现在生活不缺什么的,吃什么都有,农村也是这样,有钱花、吃什么买什么。”实践队的成员们在与村民的对话当中,更加深刻领悟到了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话题的伟大,以及身上的使命与担当。

  学以致用,挑战自我

  “为学之用,固在践履。苟徒之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习与运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学习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

  实践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各自涉猎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有着对社会探索的热情以及共同的使命带着“大包小包”,来到日庄镇。

  无论是文科的深邃、理工的严谨,还是农学的广博,他们都在这片田野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用镜头捕捉瞬间,用文字记录永恒,将“莱西经验”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大学这一座大舞台上,有无数机会让我们学会很多技能,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如果说耕读专业知识是我必须完成的事业,那么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是我对自己一个新的突破。”调研团的成员在谈到暑期实践时这样说。

  “莱西经验”是属于莱西市人民的宝贵财富,要如何将莱西故事讲给大家听?实践队的成员们从策划到着手进行,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每一次采访、每一帧剪辑,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与超越。他们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子,而是成为了乡村振兴故事中的讲述者与参与者,用青春的热情与汗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施展情怀,勇担使命

  在这片蓝天碧水交织的广袤大地上,阡陌交通不仅勾勒出一幅幅宁静致远的田园诗画,更承载了无数青年学子心中那份对乡土魂牵梦萦的深情厚谊和使命担当。

  “因为我个人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更能感受到乡村那种风土,振兴我的家乡、振兴乡村也是我一直以来一个宏大的追求,所以在听到这次实践的主题后,就积极地报名了这个团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一名调研团的成员在谈到为何参加这一项目时提到。

  行走于乡间小道,每一步都踏出了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实践队的成员们不仅是故事地记录者,更是乡村振兴地见证者和推动者,用青春的热情去倾听每一块石板路的低语,去感受每一缕炊烟背后的温情。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学会了用双脚去丈量土地的宽广,用心灵去体会农民的质朴与坚韧,那份对土地的深情,悄然间化作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感。

  汗水与欢笑,交织成实践路上最动人的旋律。大家走进田间地头,记录下农民伯伯与蔬菜瓜果的每一个瞬间,体验着“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与“汗滴禾下土”的不易。同时,大家充分吸收“莱西经验”的核心精神,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间,用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让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对广大青年学子来说,上好暑期实践这堂“大思政课”,有助于增长知识和才干,感悟责任和使命,在感悟中成长,逐渐明白个人的情怀追求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百年大党初心如磐,亿万青年使命在肩。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广大青年学子肩上承载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正以青春之名,共绘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