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寻访20位“劳动模范”记下15万字访谈录
鲁网9月3日讯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但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触动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们奋斗的力量、敬业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是劳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8月10日,青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青传薪火”宣讲团成员王浩哲在笔记本记下这样一段行程日志。
为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砼青传薪火”宣讲团历经两个月,足迹遍布青岛、德州、临沂等地,寻访劳模足迹,领悟劳模精神。
“砼青传薪火”宣讲团探访各行各业,寻找用自己人生经历书写劳动意义的“劳动模范”们。在他们的访谈录上,有坚守灯塔40余年只为照亮航行的团岛守塔人王炳交先生,29年如一日钻研化工,带领团队打破技术壁垒的二十大代表孙一倩女士,为港珠澳大桥拧螺丝的“深海钳工”齐鲁工匠管延安先生;有带领工作室形成国家专利56项,省部级工法14项,国家级QC成果1项,省级QC成果3项的汪汇先生,用焊花熔铸匠心的“兵哥焊将”程平先生,从事砌筑工作二十年,自创“异型卡尺、龙门框架”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贾正中先生......
“别人能吃的苦我也能吃,别人能干的活我也一定能行,再苦再累也要干下去。 赶上砖和灰充足、暂时不忙的时候,我便试着跟师傅学习砌筑技术,用心记,用心看,用心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请教。”宣讲团成员们将这些采访记录编纂成访谈录合集,系统地记录了劳动模范的奋斗历程、工作经验和精神风貌。以劳模讲述的个人经历了解劳模群体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业绩,凝结出他们身上所映射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青年视角,将劳模精神进行扩大化演绎和传播,营造崇尚劳动、学习劳模的良好风尚,让更多人感受到劳模精神的现实价值。
“砼青传薪火”团队学生成员多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劳模”这一群体的认知和理解。唐子琪同学感慨说“作为一名工科生,我被管延安那种对工作的专注和执着所打动。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作为深海钳工,以零缝隙的极致追求,确保了每一个螺丝、每一个设备都完美无缺。他们的事迹诠释了劳动着的职责和使命,是他们的努力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也将把这份感动和力量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有价值的人。”
“劳模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伟大精神之一,探访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先锋对学生的走访宣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砼青传薪火”宣讲团一共走访20位劳模,整理形成采访记录文字15万字。团队成员表示,不仅要汲取劳模的伟大精神,还要将劳模事迹、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做弘扬劳模精神的践行者。接下来,团队将通过经验研讨、制作视频、宣讲报告等形式,在校园内大力推广此次社会实践的教育成果。(通讯员 张杰 王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