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纸”,枯木逢春

2019-04-24 07: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4日讯 在沂水县龙家圈镇小匡庄村北面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大片桑树,这几乎连接成片的40亩土地如今全被村民李庆亮承包。4月18日,有人出资入股,准备帮他把土地范围扩大到150亩,这也是李庆亮一直的打算,当晚,双方就签了合同。土地由片带面,连接起的是桑皮纸原料桑树的种植,也是“非遗+”产业链上的最初一环。

  这个以生产桑皮纸远近闻名的村庄,记录和延续着沂蒙地区传统造纸工艺,也在传承中走出了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化路子。

  沂水桑皮纸,曾忆流年

  纵横的纤维结构,被封印在鹅黄色的典册中,装裱着自然的本性,陈列在远古的案几之上。温柔的桑皮纸,从古传今,页页泛起历史的微尘,张张影射着岁月的痕迹。

  在小匡庄村东南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化园区,里面摆放着诸多已经成型的桑皮纸,而在园区的后面,有一个简易的车间。走进车间,捞纸、切割制浆、铺平晾晒……村民们造纸的身影映入眼帘。

  沂水县龙家圈镇有大、小匡庄村,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这样的俗语:“大匡庄小匡庄,早晨起来踢里哐啷。”这句话描述的是当地老百姓一大早便忙于桑皮纸制作的场景。“踢里哐啷”则是人们制作桑皮纸时墩砸桑树皮所发出的声音,而“匡庄”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大约与“踢里哐啷”的工作场景有关。

  其实,从村名的由来就可以窥见小匡庄村做桑皮纸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做桑皮纸曾是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我们这做桑皮纸可以追溯到1662年,至今已经传承了300多年。”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庆亮告诉记者,自己是李氏桑皮纸的第21代传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接触到了桑皮纸的制作技艺。

  在李庆亮儿时,大、小匡庄每个生产队几乎都还有种桑养蚕、采桑皮造纸的传统,那是村里很有优势的副业。到了18岁那年,李庆亮没有继续上学,开始接手家里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世纪末动荡滑坡

  彼时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桑皮纸制作销售的春天。李庆亮介绍,桑皮纸质地细密,纤维细长,纹理清晰,绵韧而坚,光而不滑,是不可多得的书画纸,所以最重要的用途是用于书写。“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它的下脚料制作的纸,是酒厂用于糊制酒篓的最优质的材料,用这种酒篓储存的酒,越陈越香,有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基于这一特性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李庆亮制作的桑皮纸多销售给酒企用于糊制酒篓。“那个时候我在村子里办了一个工厂,招收村民参与其中。”李庆亮说,那段时间是桑皮纸的春天,最多的时候仅工人就有500多人。

  上世纪80年代,李庆亮曾经带着他们家制作的桑皮纸走遍全国各地的酒厂,而家乡的兰陵、沂水、蒙阴、费县皆以他们家的桑皮纸为首选。那时候,位于附近兰山区的小埠东村,曾有不少人到各大酒厂用桑皮纸糊制、修补酒篓。

  就在大家都以为当地的祖业能够永久地传承下去的时候,意外来临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新的白酒存储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方法,原来用桑皮纸糊制酒篓的制作方法不再需要,桑皮纸生意一度衰落。现实问题一度让李庆亮和村民们倍感无奈,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李庆亮的工厂,寻求新的生路。

  面对村民们的离开和现实的困境,李庆亮也有过犹豫,但更多的是不甘心。“桑皮纸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大家都放弃了的话就真的中断了。”在村民们不理解、桑皮纸没有销路的情况下,是这股信念支撑着李庆亮走过了最难的那段时光。到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和他一起坚持着。

  尽管如此,李庆亮仍然没有放弃桑皮纸,终于在本世纪初,迎来了新的春天。到了2005年左右,书画艺术盛行起来,众多书画爱好者开始喜欢上桑皮纸的质感。“一捆捆干枯的桑树皮经72道工序脱胎换骨,由此制成的成品桑皮纸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甚得书画家的喜爱。”李庆亮介绍,因桑皮纸纸张的优越性,人们又开始注意到传统技艺的不可替代,桑皮纸这门古老的技艺又逢春天。

  产业链带动文化振兴

  看到了桑皮纸的前景,李庆亮也放开了脚步。没有受此前衰退期的影响,他又开始发动村民参与进来。然而,对于村民们而言,桑皮纸仍不是一项有着稳定市场的技艺,大多数人仍有所犹豫。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李庆亮自掏腰包提前结付村民们的工资,也吸纳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近几年,在制作桑皮纸的基础上,李庆亮也开发出一套产业链生产模式。“桑树种植——养蚕产业——桑茶生产——桑葚采摘——桑皮纸制作”,这不仅是一套循环,也因链条的拉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每年的5月到10月是养蚕的时节,6月开始是可以采桑树皮的时节,剩下的桑条可以用来编织柳编,桑叶可以做茶还有降血压的功效。”这样的一条产业链在传承了桑皮纸这一非遗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振兴。李庆亮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承包了40亩土地,带动了100多位小匡庄村和附近村的村民就业。

  近年来,龙家圈街道提出了打造“一村一特色”的工作口号,全力推进扶贫造血、产业项目与特色旅游三者共赢。基于此,小匡庄村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桑皮纸的优势,创新“扶贫+文化”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使手工造纸技术发扬光大,吸收附近村民当起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并发动周边村的贫困户种桑养蚕,将桑皮回收变废为宝。

  2017年,当地探索以桑皮纸制作为核心的循环发展模式和“扶贫+产业”模式,建设康庄文化产业园区,搭建起展示、还原、发扬、开发非遗产品的重要载体,形成产业链。此外,还设立游客“造纸体验”活动,打造“扶贫+旅游”模式,在传播桑皮纸文化历史的同时,也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对于李庆亮而言,桑皮纸已经不单单是一门非遗技艺,更是一项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元素。李庆亮设想着,将原有的产业链拉长,形成“桑树种植——养蚕产业——桑茶生产——桑葚采摘——桑皮纸制作——桑皮纸字画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模式,让桑皮纸这一悠久的技艺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又快到了采桑树皮的时节,李庆亮望着村北的桑树林,有了新的打算。“下一步将规模扩大到150亩,把桑皮纸做大,让造纸术中的‘活化石’更好地传承下去。”(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
新闻关键词:“千年老纸”枯木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