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六旬“泥迷”老人 20年痴心不改的泥塑情怀

2019-06-19 17:3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聂林华正在做泥塑

  鲁网菏泽6月19日讯(记者 刘小玉)6月17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位于菏泽市长城路牡丹新城小区聂林华的家里一进门便被形态各异的毛泽东塑所吸引,有近200座,每一座都惟妙惟肖,有的昂首挺立、有的激情挥手、有的和蔼交谈......此时,聂林华和老伴李金光正两手沾满泥巴,对着桌上一坐姿的泥塑又捏又刮。

  聂林华今年67岁,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她对民间艺术非常热爱。2000年7月份的一天,她和朋友在街上闲玩时,随手在路捡起一块泥巴捏起来。“捏真像,你可真厉害。”就是朋友的一句夸赞,让聂林华的心中一动。从此聂林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迷”。

  老两口均是革命世家出身,受到双方父亲的影响,从小接受革命教育,对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2000年开始学泥塑,聂林华脑海中便冒出要捏毛泽东像的念头。她到处查找关于毛泽东的各种场合的画像及背景材料,去了解每一幅画像背后的故事。就这样毛泽东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自己脑海里,没有专业基础的聂林华一出手就能抓住特点,一块胶泥在她手里一捏一拍就能让人看到惊奇:“你没学过,咋就能捏得那么像呢?”朋友个个都赞叹不已,夸奖和鼓励给她增加了更多的创作动力。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始做半身像,后来做全身像,小的有10公分那么高,大的有一米高。现在她的家里摆放陈列了近200座毛泽东形象的泥塑。


  “泥塑主要靠手捏,起手最关键,首先要把塑像的大体轮廓捏成,然后是脸型和额头,精细部分靠木刻刀一点点雕。毛泽东像外观大形很好做,难就难在面部表情上。我没有绘画基础,对面部结构、肌肉走向把握不准,尤其是眼睛,那是人体最传神的地方,很不好捏。”聂林华说,为了提高自己的泥塑水平,聂林华只要见到画师,就拉住对方不让走,讨教人体面部表情的描绘方法,自己有时做着饭也要跑过去看一眼自己的作品很多时候晚上睡到半夜有了灵感,爬起来就捏......

  刚挖出的胶泥是不能直接用于雕塑的,必须要对胶泥进行彻底风干,这个大概得需要两年的时间,然后再砸碎,进行筛漏,才能晒出比较细的胶泥,接着还得和成稀泥,使劲地锤打,最后才能使用。 程序比较繁琐,也需要很大的体力,如果没有老伴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坚持到今天,他开始并不支持我,后来逢人就夸我捏得好,现在,他已经成了我的助手。”聂林华说,每次都是她把外形做好后,将修补、打磨的工作就交给老伴夫妇二人相辅相成,默契配合

  经过夫妻共同努力,聂林华的毛主席泥塑曾两次参加市文化艺术博览会,并荣获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参加市、省和国家级展览,并获得数不胜数的大奖,聂林华也被选为省、市民协、美协、工艺协会会员,获得菏泽市民间泥塑艺术家等称号。


李金光正在做泥塑

  现在他们家老院子拆迁,只能将很多尊毛泽东塑像都摆放在了自己现住的牡丹新城房子里和儿子家由于地方有限,很多座塑像都无法展示出来。很多朋友、邻居在看到聂林华的毛泽东泥塑作品后,都爱不释手,希望能带回家一座。但聂林华总是婉言拒绝,以赠送观音或者弥勒佛代替。也有的人想出钱购买,聂林华都没有答应。“我只是想通过民间艺术歌颂毛泽东主席形象,表达我内心对他的爱戴,如果拿出去卖,就是亵渎了他老人家,我不想这么做,每一座毛泽东塑像,老伴都会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用文字一一注明了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活动。一个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展现了毛主席波澜壮阔、富有传奇的一生。自己只希望有关部门或者毛泽东塑像收藏爱好者能为这些塑像找到个“栖身之地”让更多的人能一睹伟人的风采。”聂林华说。

责任编辑: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