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渔船叫“拥军”

2019-07-29 06:5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29日讯 四面汪洋,一座孤岛,坐标黄海。岛名苏山,方圆不足0.48平方公里,是我国领海基点之一。因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北部战区陆军某部连队驻扎在此。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的院夼(kuǎng)村,距该岛最近,处于该岛正北方约6.8海里。因苏山岛上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又称“四无岛”。自1960年起,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只,设立了专门的“拥军船”,义务为驻苏山岛部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探亲家属,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60个年头过去了,拥军船已换了五代、船长历经五任。院夼人初心不改,拥军船一直航行到今天,拥军工作成为他们不变的主线。

拥军船

  五任船长五代船

  院夼村,三面环山,南面是海。院夼的“夼”字,本意即是两山之间的谷地。村里的人世代以打渔为业,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谷雨祭海活动。

  村落依山而建,瓦房民居层层叠叠,随着山势铺下来。不少现代楼房夹杂其中,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海边。海边建有码头,现代化的渔船一字排开。在码头最靠里的位置,一条崭新的蓝色渔船与众不同,船舱上写有三个红色的大字——拥军船。

  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说,从1960年起,院夼村开始组织渔船作为拥军船,为苏山岛驻岛官兵提供运输服务。据王国明介绍,最早的拥军船是舢板船,非常小,靠人工摇橹;上世纪70年代,舢板船换成了桷蓬船,带有船帆;改革开放后的80至90年代,又换成机动舢板船。新世纪以来的第四代拥军船,升级为机动大马力木船。

  “码头的新船已经是村里的第五代拥军船。”王国明说,第五代拥军船拥有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运输能力达到55吨,抗风能力8级,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是村里投资140万元购置的,2019年7月刚刚建成并试航成功”。

  王国明说,过去的60年里,拥军船船长已历经五任,“拥军的传统代代相传,不管时代如何变换,拥军工作是我们不变的主线”。

  渔民的另一个家

  “从1960年开始,驻苏山岛官兵和村民之间,一直处于鱼水情深的状态。”说起拥军缘由,院夼村里的老人、原村党委书记王巍岩讲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往事。“那时候,生产力远不如现在。村民出海打渔,全靠人力摇橹抛篷(扬帆)。现在的船到苏山岛最快40分钟,那个年代要两个小时以上。”王巍岩说,当时村里还没有修建避风的码头,渔民海上作业,经常会遇到大风大浪,“遇到风浪而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据王巍岩讲述,当时村民外出打渔,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无法回村,只能停靠在苏山岛。驻岛官兵不仅让渔民免费吃住,还帮他们收置渔船,“苏山岛就是我们渔民的另一个家”。

  王巍岩以村民王道伦的遭遇举例。1960年3月,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驶渔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情况危急。“当时,他们知道离苏山岛很近了,但就是看不见。”王巍岩说,两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呐喊呼救。岛上巡逻的士兵听见呼救,便敲击锣鼓,用锣鼓声为村民指引航向,最终救助两位村民上岸。

  此后不久,苏山岛官兵又相继救起了7位打渔遇险的村民。“村民都很感恩,就把一些打的鱼、家里种的菜等,送给驻岛官兵。部队战士也会回赠一些物品。”王巍岩说,就这样,军民之间的感情慢慢建立起来,并深深地扎下根。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村干部领着村民上岛感谢。他们发现,在这座 “四无”小岛上,官兵们的各种物资补给都由部队定期从陆地运送,官兵驻守条件非常艰苦。院夼人决定,选用村里最好的一条渔船,专为驻岛官兵提供运输服务,改善驻岛官兵的生活条件。

  “当时,村里分成了几个海上生产队,王道伦是其中一个队的队长,航海技术高,驾驶的船只也是最好的。”王巍岩说,村里确定王道伦驾驶的渔船负责衔接驻岛官兵需要,村里其他的船只配合,王道伦就是第一任拥军船船长。每年的9月5日也成为驻岛官兵和院夼村民共同的“建岛节”。

  拥军船随叫随到

  “拥军工作源于村民发自心底的、朴素的感恩心理。”王巍岩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一任拥军船船长王道伦也已于上世纪末去世,“但拥军船一直航行到今天,没有停止过”。

  王巍岩依然记得1998年冬天的那场大雪。“那场雪下得真大,”王巍岩说,就在下雪当天傍晚,驻守苏山岛的一位烟台牟平籍战士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随即联系了拥军船。

  海上风急浪高再加上大雪,驾船有相当大的风险。但当时的拥军船船长带着两位船员,毅然驾驶拥军船驶向苏山岛。“天气晴好的时候,船只往来一趟苏山岛大概两个多小时。可那一晚,五个多小时过去了,还不见拥军船返航。”王巍岩说,当时的村委主任王太民和船员家属一直在岸边等待,“如果不曾在海上遭遇过风浪,很难体会村民们在岸上焦急的心情”。终于,拥军船平安归来。下船后,王太民立即安排村里的公车司机送战士回家。他们冒着风雪,向着西北方向的牟平而去。

  “一直以来,只要岛上官兵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王巍岩说,2005年的一天,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驻岛部队的电话,探亲家属的孩子在岛上石阶玩耍时,不慎滚落摔伤了头部,伤势严重,需紧急送医。当时,天气预报已提醒海上将有8级大风,可王喜联没有丝毫犹豫,带上几名村民立即驾船上岛,接上孩子,顾不上加油,就加足马力往回赶,终于抢在燃油耗尽之前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王巍岩说,村民们感觉,拥军工作都是应该做的,做的也都是“一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也没有谁想着去记录下来”。

  军民鱼水情更深

  “坐拥军船上岛,是每个驻岛士兵的第一节课。”驻岛连队的现任指导员张博说,只要有需要,拥军船就会帮助部队运送官兵及探亲家属上下岛、运输给养等,“看似平凡的事情,他们坚持了60年,这就很不平凡,也是我们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60年来,院夼村人把驻岛官兵当作了一家人。很多官兵即使退伍了,依然还和院夼村的村民保持着联系和来往。在苏山岛退役的任振岭和村民王进考都快走成了“亲戚”关系。

  1990年6月,时任连队连长任振岭的家属来岛探亲,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需要下岛到就近的院夼职工医院医治。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进考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从此,两家结下深厚的情谊。每逢来苏山岛探亲,任振岭的妻子就带着孩子来看望王进考夫妇并住上几日,有一次,母子俩竟不知不觉住了70多天。

  若是赶上夫妻俩不在家,任振岭的妻子知道钥匙放在哪里,直接开门进屋,好像进自己家一样。退役后的任振岭把家安在了威海,两家的来往一直不曾间断。

  “院夼村百姓的拥军精神,仿佛是刻入灵魂,成为了一种习惯。”张博说,驻岛官兵感受到老百姓的付出,更加坚定了守岛决心。

  据了解,60年来,一代代驻岛官兵从未忘记院夼村人的深情厚义,他们经常下岛参加绿化、清洁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60年来,一代代驻岛官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建设先进集体”,多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立功受奖不计其数。

院夼村第五代拥军船

  初心不改60年  

  改革开放以来,院夼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办了企业,从事捕鱼、养殖、海产品深加工等,院夼村成了当地知名的富裕村。

  “富了海岛人、不忘守岛人”,院夼村原村党委书记王建法介绍说,院夼村于 1988年设立了“军人接待站”,制定了拥军优属“五优先”制度:一是军人就餐优先,凡是来村的驻岛官兵及家属均可免费就餐,每餐不少于四菜一汤;二是军人住宿优先,开设军人专用房间,供官兵和探亲家属免费住宿;三是军人用车优先,驻岛官兵来陆地办事所需车辆免费使用;四是军人通讯优先,驻岛官兵到村里打电话一律优先且免费;五是优抚对象优先,军人和优抚对象求医问诊一律免费。多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

  据了解,为改善驻岛官兵生活条件,近十几年来,院夼村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将原来在苏山岛上300多平方米的养殖职工宿舍无偿转让给部队建设士官公寓,为每个房间配备了除湿机、电视、电脑等生活设施。

  “院夼人拥军不图物质利益,不计得失。”谈及院夼人初心不改、坚持拥军的精神,曾在苏山岛服役,已转业多年的张刚深有体会,“院夼人拥军是融入到血脉基因当中的传统,在当地乃至整个荣成市形成了拥军文化生态和社会氛围,每个院夼人都充满了家国情怀,把拥军工作当成了一种荣誉追求”。

  据了解,1998年,为了便于“拥军船”停泊靠岸、缩短物资搬运时间,院夼村修建了“拥军码头”且专船专用。2009年,某演练计划在苏山岛海域进行,了解到原有的“拥军码头”不适合演练需要,院夼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改造建成符合标准的新码头。2017年,考虑到现役登陆舰靠泊需求,院夼村重新建设了“拥军码头”,加大了宽度、放缓了坡度,以便登陆舰停靠。

  海上养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4月,正值海带等养殖品收割前的快速成长期。此时部队正在铺设海底通信光缆工程,途经部分养殖海区。院夼人二话没说,仅用5天时间就将铺设路养殖海区内200亩的筏架设施全部清理,将未成熟的海带、裙带菜等养殖藻类提前收割。2017年,又是海底电缆施工,院夼人同样毫不犹豫地拆筏架、拆参池……

  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四级军士长邵向伟驻岛服役已经13年了。“我第一天上岛报到,坐的就是拥军船”,邵向伟说,当时是“泰叔”开的船。

  “‘泰叔’就是第五任拥军船船长钱均堂。”绍向伟说,因钱均堂小名中有个“泰”字,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新兵老兵,都亲切地叫他“泰叔”。

  邵向伟来自江苏。在他眼里,“泰叔”和他就像是“亦父亦友的关系”。邵向伟说,有次在岛上进行打草作业,不慎眼睛受伤,多亏了“泰叔”及时开船过来,将其送往了部队医院。“我的家人过来探亲,他都让带着特产回去。我从家里回来,也会给他带点家里的特产”。

  “这些驻岛官兵,就像我们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一样。”钱均堂说,他们之间没有隔阂。钱钧堂今年63岁,在担任拥军船船长的这十余年时间里,为了保障驻岛官兵需要,钱钧堂每天24小时开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他说,不管什么时间,只要部队打电话,他随叫随到。

  “拥军是我们的光荣传统,60年来代代相传。村里委派我驾驶拥军船,我就好好跑船,为驻岛官兵做好运输服务。” 每日经受海风和烈日,岁月在钱均堂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他说,他喜欢这份工作,舍不得岛上的官兵,他还想继续开船。

  7月22日上午,“泰叔”又出发了。接到通知,他要为驻岛官兵从岛上运一些物品到岸上。在一片汪洋之中,拥军船继续行驶在这条特殊航线上,船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
新闻关键词:有条渔船叫“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