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突围,靠信仰的力量

2019-08-28 07:0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28日讯 1941年11月30日,日伪军5000多人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一一五师等山东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非战斗人员近6000人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在危机时刻,抗大一分校学员英勇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顺利突围,最后以伤亡近千人的代价换取了4000多人的胜利突围。

  大青山位于蒙山以东,是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的最高峰。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一带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是“大青山突围”的亲历者,建国后两回大青山,曾感叹“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

  浴血突围大青山 一场力量悬殊的险恶遭遇战

  大青山突围发生于1941年11月,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5.3万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山东敌后战场我方损失最大的一次突围战。在那场突围战中,包括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军工作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近千人壮烈牺牲。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1941年11月30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0旅团及周围据点的日伪军,从北、东、南三面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凌晨时分,由李国栋带领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一中队(一区队)在蛤蟆石沟发现敌情,打响了大青山战斗的第一枪。周纯全校长命令一中队队长文金和带领队员紧紧顶住北面敌人的主力部队,想方设法干扰敌人前进的速度,以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文金和接受任务后,率领队员在大古台南山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在他们的掩护下,校部人员迅速转移到了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

  就在抗大一分校与敌遭遇的同时,抗大一分校、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和省战工会、姊妹剧团等2000多名机关人员,正由梭庄向大青山一带转移,在到达五道沟时与敌遭遇,发生激战。在五道沟,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陈明,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工部长王立人,保卫科长李绍贤等相继牺牲。

  大青山一战,因敌情不明,突然遭遇有备而来、三面包围的“清缴”之敌,且陷入敌包围圈的人员大都是手无寸铁的机关、学校、后勤等非战斗人员,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当时近六千人的队伍中,有战斗力的人员仅有六百余人,其余的全是非武装人员,而要抗击的是五千武装精良的敌人。”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这场战役的精神就是信仰的力量,明知胜算不大,却依然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正因为这样的信仰,才有最终的胜利突围。”

  革命伴侣生死与共 找到的却是妻子的坟墓

  在这场战役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工作人员指着纪念馆内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棵枝叶茂密的树。这是一个关于陈明和辛锐夫妇的故事。知道辛锐生前爱干净,聂凤立和医疗所的同志就把她埋在了这个靠近溪水边的地方。就在最初埋葬她的地方,自然地长出了一棵板栗树,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但大家都说,这树就是辛锐,她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乡亲们。

  陈明是福建龙岩人,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曾任福建省委书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山东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辛锐1918年出生于美丽的大明湖畔,是济南有名的才女。她善绘画、工木刻,16岁时就在济南举办了个人美术展览。

  辛锐的祖父辛铸九是山东省议员、商会会长,日本人曾企图拉拢他任山东省省长,被他严辞拒绝。辛锐的父亲辛葭舟是一位爱国银行家,为了革命事业,他变卖了家中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并且带着辛锐和辛颖两个女儿,毅然放弃了优越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了沂蒙山,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辛锐历任中共山东分局秘书,山东省妇联秘书,姊妹剧团团长。

  1941年11月30日,大青山突围中,陈明双腿被敌人机枪打中,不能行走,为了不拖累他人,他赶走了警卫员,接连打死了三名日寇后,把枪膛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而辛锐在猫头山北的战斗中,被敌人机枪打中右腿,洞穿小腹,左腿膝盖被打掉一半,满身是血的辛锐被抬到火红峪村的一个小山洞里养伤。在王瑞兰大娘和卫生所同志的精心照料下,辛锐的伤势渐渐好转。12月17日拂晓,日军突然向火红峪一带搜山,卫生所的同志们急忙抬起重伤的辛锐向外突围。可是山路崎岖,行走艰难,刚跑出百余米就被敌人追了上来。辛锐见情势危急,拖下去只会全部牺牲,挣扎着从担架上滚了下来。同志们只得忍痛把她藏在三块巨石之间的隐蔽处。最终敌人还是发现了辛锐,当敌人围上来时,一声巨响,辛锐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李林甄磊夫妇的故事也感人至深。甄磊于1919年生于山东莱芜县城,1940年11月被任命为姊妹剧团政治指导员。她带着20多名女团员四处演出,在整个沂蒙山区都引起了轰动。1941年11月7日,剧团的人员被疏散隐蔽在南墙峪一带,分别住在老百姓家里,日军包围村庄把群众们集中起来,让老幼者指认亲人,无人认领的,则被带走。脸抹灰土身穿破衣的甄磊,面对刺刀,从容不迫地以丈夫、兄弟等名义救出了好几名革命同志和战友。

  1941年11月30,大青山战斗打响后,甄磊带着姊妹剧团向猫头山方向转移,为了掩护战友们突围,中弹牺牲。她的丈夫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在突围中,一条腿被打中,昏死过去。被同志们发现后,背回医疗所救治。几天后,时刻挂念妻子的李林大伤未愈就四处寻找他的妻子,最后他找到的却只是掩埋妻子的坟茔。

  大青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愿将骨灰撒在这里

  随着时光流逝,转眼过去了七十多年。采访中,记者得知,参与这场战役的大多数革命前辈已经离开人世,而还在世的已经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就是傅泉老人。”工作人员说,如今已93岁高龄的傅泉在那个时候是文工团的一员。

  傅泉于1926年出生,是河南省巩义市人,他在十几岁时便参加革命。1938年冬,傅泉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勤务员,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山东军区文工团团员,鲁南八师文工队、华野三纵文工团分队长、队长、团长。1940年,傅泉作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来到沂蒙山区,其团驻地曾在费县白石屋村(现天蒙景区内),他与30多名团员见证了战友阮若珊、李林在此创作了《沂蒙山小调》(原名《反对“黄沙会”》)。

  几年前,傅泉在回到大青山时说,“我15岁的时候就生活战斗在这里,77年前沂蒙山小调从这里诞生,我今年93岁了,也就是说沂蒙山小调已经唱了77年了,我这个老兵今天来这里看看我的老团长和老战友李林、阮若珊同志。”

  自1992年开始,傅泉每年都回一趟大青山,虽然硝烟弥漫的日子早已远去,但是忆起当年,傅泉总是无法忘记那些岁月,他将大青山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多年前,傅泉和家人生活在上海,尽管年纪这么大了,但是傅泉仍然想回到大青山,回到他的第二故乡看看。“只要身体允许,他就来。”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每年都来。”

  由于傅泉的身体原因,记者没能和傅泉对上话。“他曾经跟我们说过,想将骨灰撒在大青山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