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湾发现甲午沉舰“定远舰”?

2019-09-04 06:5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4日讯 对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近年来一直在进行。今年,随着对山东威海湾1号沉舰核心区试掘工作的展开,埋藏在这片水域下更多的细节被揭开。零散的残骸、众多船构件和弹壳等武器,都说明埋藏在水下的是一艘甲午沉舰。然而,基于目前并没有文字性直接发现的现状,这艘部分被揭露的沉舰是否为大家期待的“定远舰”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来证实。

考古人员在水下进行搜索

水下发现的铁板

  水下考古从未停止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5周年,对于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此前,对致远舰和经远舰的水下考古调查先后启动并证实了身份。

  同为甲午战舰的定远舰于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列为旗舰,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主动开炮迎敌,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后续的威海卫保卫战中,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抢滩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

  其后,威海又被英国租为军港,加之后来港道疏浚、泥沙淤埋等种种因素,时至今日,湾内沉舰现状不清。

  其实,对坐沉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水域的北洋旗舰定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近年来也一直在进行。截至目前,对威海湾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2017年开始启动调查研究项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当时沉没于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泽冰告诉记者,期间使用海洋磁力仪对整个威海湾进行磁力扫测。“根据甲午沉舰具有大量的铁和近现代的金属的特点,采用磁力扫测的方式寻找是比较可靠的。通过将大片区域缩小为一个个小区域,在磁场点周边采用更精确的物探扫测方式进行覆盖式探测。”

出水的铜铭牌

铜脚蹬

  甲午沉舰渐露真容

  今年整个水下考古过程实时精准定位,确保在抽泥过程中精准把控位置。此外,采用全面罩的通话系统,实现甲板与潜水员的实时通话,及时了解水下工作情况。另外考古人员首次尝试采用行车进行悬挂抽泥,并对抽泥过滤系统进行环保处理,避免造成水面浑浊。

  基于前期工作的精细开展,2017年,考古人员扫测出可疑的水下疑点18处,并于2018年对其中的13处进行海水探摸。在前期排除了大量的堆积现代铁船和人工鱼礁的疑点之后,考古人员将重点锁定在了位于刘公岛东村南部近滩海域的3号疑点区域。王泽冰介绍,这个区域的3号疑点是一个东西长80多米,南北宽18至20米,掩埋于泥下3米多的可疑物。究竟泥下的掩埋的是否为此前一直在寻找的定远舰呢?针对这个疑点,考古人员开了一个5米×5米的小探方。“后来发现泥下埋着有弹壳、引信、木板、煤块和其他的船上零散构件。”

  至此,大量的武器和船构件的发现让战舰的面貌初步揭开,加之调查点海域后山脉与日本拍摄定远舰沉没点的老照片所呈现的背景山脉一致的走向,这也让考古人员推测,这艘战舰是否就是一直在寻找的坐沉于此的定远舰?

橡胶垫圈

弧形甲板木

水龙头

  船体底部并不完整

  为进一步判断战舰的身份,今年7月至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开展了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工作。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考古人员在区域内按照南北向开了18米长的一条探沟。“定远舰沉的时候是坐沉在泥滩上,甲板全部暴露在水平面以上,我们当时考虑抢滩泥下的部分是不是有完整的残骸,想借此判断一下船底还有没有残留、是否完整。”王泽冰介绍。

  随着工作的推进,考古人员发现,残留的船体底部并不完整。“从目前揭露的探沟来看,遗骸是零散的,被破拆得很严重,已看不出船的形状,呈散落的大块状的凝结物,还有部分零散的钢板和船舰构件。”

  王泽冰介绍,目前考古过程中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7件,涉及船上构件、武器弹药、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器类。代表性文物包括长方形舱盖,铜质标牌、炮台甲板木、铁甲垫木、主炮引信、37毫米哈乞开司弹壳、毛瑟枪子弹,橡胶垫圈,皮鞋底等。众多文物中,包含铜、铁、木、玻璃、橡胶等材质,以铁质品数量最多,同时见有梁架、铆钉、角铁等;铜质品有弹壳、水龙头、管材、铜钉、铜铜钱等;木质品有甲板、铁甲垫木、木盆、木塞等。

  根据现有发现,考古人员推断认定这是一艘甲午沉舰。“今年在抽沙的过程中发现了青花瓷的瓷片和清代光绪和乾隆年间的铜钱,所以这艘船的年代基本可以定在清代晚期,跟甲午沉舰年代基本处于同时期。此外发现了一块大型装甲舰才有的装甲板和船上的铜构件和弹壳、武器等,基本能确定这是同时期的甲午沉舰。”王泽冰说。

  是否为“定远舰”?

  历史记载,“定远舰”为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考古人员通过对沉舰船板加工方式的对比得到有相同的发现。“我们发现船板的一些加工制作方式是西方的,并不是中国传统的。比如用来堵塞甲板铆钉孔的圆木塞堵头,从风格上判断不是中国的,中国习惯用捻料堵塞。另外船上发现有耐火砖,上面带有英文字母。因而也判断不是中国造的船。”王泽冰说。

  目前,从史料记载、船舰沉没位置、出土船舰的造船风格、出土文物时期和船构件,似乎都将这艘被发现的船舰指向了定远舰。但对于严谨的考古工作而言,仅凭这些还并不能确认船舰的身份。“目前我们没有发现明确的文字性的东西,只是从当时的史料记载和现场的照片比对来判断,虽然这些资料目前还是比较充分的,但是缺乏带有文字的遗物。如果在抽泥过程中发现带有铭文或者确切文字记载的船的遗物或构件的话才可以进行定性。”王泽冰说。

  目前,探沟揭露的部分只是区域内的很小一部分,随着出土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的船的残骸遗留也会越来越多。这艘掩埋在水下的甲午沉舰的真实身份有待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来揭开面纱。

  “今年的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需要等待明年开展第二期扩大面积的考古,来了解船体残骸的保存情况,判断船体是否完整或者是否有一段完整,并来证实是否是定远舰。”王泽冰说。(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