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战火中那一片“红”

2019-09-22 07:1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2日讯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无私演绎着“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传奇故事,她们的名字叫“红嫂”。

  那是1941年的农历十月,寒风吹过沂蒙山区,山里的天气早已变凉,60多岁的李长花回忆到,那是战争岁月,那段岁月里有一段关于母亲的故事,那故事离她很远,又离她很近,从小她听着这些故事长大。李长花是明德英的女儿,明德英是沂蒙红嫂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红嫂明德英的女儿看着和母亲的合影,回忆并讲述起母亲的故事

新红嫂李秀莲讲述拥军优属故事

  “俺妈既平凡又伟大”

  李长花不太善于表达,但是说起关于母亲的故事,却十分流畅。那些事她听过多遍,更是讲过多遍。说到动情处,她眼眶泛红。“我们家兄弟姊妹5个,我是最小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从小我就听俺爸讲这些事儿,从小听到大。”李长花说。

  在李长花的心中,“俺妈既平凡又伟大,平凡之处在于她是一名普通的女性,生孩子养孩子,而伟大之处在于,俺妈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是她救了那么多战士。”她从家里翻出来一摞厚厚的照片,照片中的明德英安静慈祥,“俺妈在两岁时得了病,生病之后就不会说话了,也听不见了。”当地人说,李长花和母亲长得很像。“俺妈年轻时长得挺漂亮的。”李长花告诉记者。

  “俺爸比俺妈大20岁,那时候家里很穷,俺妈就跟着俺爸去一里外的王家河西岸看坟,坟地里有一间用秸秆盖的团瓢屋,很小,那就是俺家。1941年的一天,俺妈在屋外晒太阳,突然树丛中跑出来一位小战士,小战士受了伤,俺妈就把小战士扶到了屋子里,让他躺在炕上,并用被子盖好。过了一会儿日本兵来了,俺妈比划着说这是她的儿子,得了传染病,日本兵就问有没有见到一个小战士,俺妈比划着说往西边的山那边跑了,日本兵信了,就追了过去。日本兵走后,俺妈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当时家里没有喝的水,俺妈正好在哺乳期,于是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小战士。”

  李长花说,日本兵经常在附近“扫荡”,为了让小战士不被发现,白天她的父母就把小战士藏到空坟里,并给他送饭送被子,等到天黑了日本兵走了,再把小战士扶回屋子里睡觉。“屋子里就一个炕,俺妈让小战士睡在炕上。家里没吃的,俺妈就经常去村里讨饭,回到家后把好的都给小战士吃,家里唯一的老母鸡也杀了熬鸡汤给小战士养伤。”在明德英的照顾下,四十多天后小战士痊愈了。李长花说,小战士很小,才十几岁,离别时,小战士在地上磕了三个头。“俺妈比划着说,孩子,要是回去没有找到队伍,就还来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家。”

沂蒙红嫂纪念馆内的房屋

  乳汁救伤员

  “炉火中,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一曲沂蒙颂,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

  李长花告诉记者,后来明德英又救了一位叫庄新民的战士,同样用乳汁为其补充营养。治好伤后,庄新民顺利找到了部队。1956年,李长花的父亲李开田去了上海,见到了庄新民,双方家庭建立了联系。1960年,明德英的故事被编成小说《红嫂》。

  明德英是诸多沂蒙红嫂中的一名,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老区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女性,上百万人支前、参战,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留下了无数传奇的故事。“沂蒙母亲”王换于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一大批革命后代。“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饼八百斤拥军支前。孟良崮战役中,以李桂芳为代表的32位妇女用七块门板和身体组成供解放军战士通过的“人桥”,被称为“女子火线桥”。

  纪念馆内有一张照片,图说为“迟浩田看望老红嫂”,照片下方写着:迟浩田回忆,当年在沂蒙山区参加战斗并负伤,被沂蒙妇女用乳汁救了过来。解放后,他曾八次来沂蒙寻找救命恩人,终未能如愿。当年的大姐大嫂们拉着他的手说:“大兄弟,别找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太多了,谁没救过咱队伍上的人。”

  数十年为战士做鞋垫数万双

  战火已经过去70多年了,老红嫂们渐渐离去,而沂蒙大地上又孕育出一批新时期红嫂。李秀莲是新时期红嫂中的一员,尽管已经72岁,但李秀莲很精神,她戴着眼镜,穿着干净整洁。在她家的客厅里,挂着一面锦旗,这是李秀莲引以为豪的。锦旗上写着,“爱国拥军新红嫂,忠诚于党好模范”。这是她这辈子致力的事情,拥军优属践行红嫂精神。

  李秀莲告诉记者,在抗战时期她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抗日堡垒户。从记事起,她的奶奶、母亲就参与支前,为一线战士缝衣、绣鞋、烙煎饼。从小,李秀莲就听长辈讲那个时候的故事,这深深地影响了李秀莲,也在李秀莲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

  1963年,李秀莲从临沂矿务技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因工作积极,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并被评为优秀团支部书记。1965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正在当兵的“五好”战士范遵训。范遵训家里非常穷,家中兄弟姐妹多,母亲卧病在床。但是考虑到范遵训是个军人,而且在乡里“口碑”不错,李秀莲还是嫁给了范遵训。就这样,她从沂河岸边嫁到了大山深处的珠宝庄。

  “我当时在济南当兵,家里基本都由她照顾。”范遵训说。1965年,李秀莲带着亲手绣的鞋垫去看望丈夫,军嫂的身份让她对军人有了更深的感情。回到家后,她决定带动更多的人做更多的鞋垫,送给更多的人民子弟兵。作为乡妇联主席,李秀莲动员乡里姐妹用实际行动去支前。在乡妇联的组织带动下,全乡妇女先后寄出鞋垫等慰问品24200多件,发出慰问信近千封。

  红嫂精神在传承

  “有一位战士收到绣着‘保卫祖国、杀敌立功’的鞋垫,他没有穿而是将鞋垫贴身带着,激励自己在战斗中勇敢杀敌。在一次战斗中,这名战士英勇牺牲了。”说着,李秀莲从房间里端出来一个箩筐,里面装满了“半成品”鞋垫,“每天有空我就做,我女儿、侄女也做,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在她家房间门后,一摞摞鞋垫整齐地摆放着,鞋垫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和字,这些鞋垫将被送到士兵手中。

  1985年,李秀莲带头组织成立了“红娘”组,每个行政村成立以妇女主任为组长的“红娘”组,由乡里的“红娘”组统一领导,专门为现役和退役的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十几年来,在李秀莲的带领下,“红娘”组共为412对大龄军人牵线搭桥,其中仅现役军人就有134对。

  2010年,沂蒙红嫂协会在临沂沂南县成立,李秀莲曾经担任过会长。10年来,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传承和发扬红嫂精神的行列中。协会现任会长李秀玲说,“我们的长辈经历过战争,他们在战火硝烟中舍生忘死,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感恩和珍惜。”

  李秀玲曾经是企业的下岗职工,但现在她成了一名企业家,她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协会成立之初,李秀玲便加入了。“我的爷爷奶奶也都参与过支前,我们就是从这个传统中生长的人,我们要把他们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李秀玲说,每年协会都会组织活动拥军优属,“协会里也有不少80后90后,有了新鲜血液,红嫂精神就能传承下去。”(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