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件珍贵史料亮相首届黄河文化史料展

2019-10-15 14: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5日讯 淄博市高青县首届黄河文化文史资料展”日前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述青藏古博物馆馆长王术青先生收藏的有关黄河的历史文献、实物近600件(套)。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献资料,包括黄河训令、修防段地图、治黄人的奖状证书、建国初期黄河滩区居民登记卡、黄河河务局内部信笺、局(段)长的工作笔记和沿黄省、市、县的《黄河志》等;二是碑拓,包括清代《高村合龙碑》《重修高村土寨碑记》《两岸风清碑》和《齐东黄河龙王庙吕大王碑》,民国时期《齐东梯子坝碑》《林茂泉德政碑》《劳逊五德政碑》《孔祥榕德政碑》和《董庄决口合龙碑志》等;三是收藏杂项,包括黄河专用柴草秤、量沙秤、取沙筒、老照片和沿黄九省的水样等,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出一份厚礼,展示了黄河治理开发艰辛历程与丰伟功绩。

  王术青,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王恒村人,1962年出生,现为述青藏古博物馆馆长。他收藏宏富,自鼎彝、墓志、陶瓷,以及碑拓、书信、契约,上起秦汉,下逮民国,凡属古物,靡不珍爱,虽远至千里,亦必多方罗致,栉风沐雨,乐在其中。博物馆位于高青县城东南老董家古玩文化市场,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2015年被山东省文物局定为省级非国有博物馆,2018年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该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分三层:一层为碑刻墓志展厅,二层为陶瓷、玉器、青铜器展厅和红色收藏展厅,三层为文史资料展厅,藏品总计两万余件。

  1981年,王术青高中毕业入伍参军,1985年转业从事运输行业。外出时他发现,农村有的人家搬家收拾出一些老物件,但他们都不了解也不珍惜,甚至随手丢弃。王术青的第一次收藏经历是在1987年,当时开车路过邹平县台子村,看见一户人家装修房子,流出一些房契、地契和老家具,他就低价买了回来。从此,他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并渐渐接触到圈子里的其他朋友,时常和他们交流学习。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文化,他于上世纪90年代末涉足碑刻,现有碑刻、墓志等500余件。难能可贵的是,他收藏古物并非附庸风雅或囤积居奇,也没有将藏品秘不示人,而是用心研究、勤于交流、乐于展出。他还专门到北京、河南等地学习了拓碑技术,于2014年举办了高青县首届拓片展,2015年举办了淄博市首届拓片展,并捐献给市博物馆80多件拓片。

  一次偶然的机缘,王术青接触到一批珍贵的黄河文史资料。2005年,朋友朱卫国在滨州一个古董贩子那里发现了几十份民国时期山东河务局(编者注:民国时期,山东治河机构名称即为山东河务局,下同)的训令,他得知后立即驱车前往,经过反复商谈,最终以1万元的价格征集到馆里。这些训令原本存在一个农户家中,家里老人参加过济南战役,后来被分到山东河务局工作,退休时保留了一些文件。因为都是宣纸,质地绵韧,有些就做了夹鞋样的本子,还有一些则用来卷了灯芯,最后只剩下33份。这些是民国14年至17年间,山东河务局局长林修竹、王炳燇、范庆煦,以及从济南到垦利各分局局长苗世德、王守璧、王露洪等人签发的训令。有手写也有油印,内容丰富,是了解民国时期治理黄河的第一手资料,有关于黄河两岸栽种、管理和保护树木的,有劝导营汛官兵读书认字、学习文化知识的,有禁止沾染吸毒陋习的,有规定礼仪、着装和处罚措施的,有提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还有禁止发行和购买库券的。

  王术青先生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为了更好地丰富藏品,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黄河文化征集小组”,成员有王思修、王金厂、朱银三、田学中、齐兴泉等人。他们常聚在一起,顺着黄河走访,调查征集文物。目前,馆内藏有沿黄9个省(区)和80多个县的黄河史志,以及与黄河相关的碑拓、书籍、信件、奖章证书等文史资料1000余件。此外,高青县天鹅湖温泉慢城园区内还建有黄河文化展览馆,由王术青先生提供馆藏精品200多件,常年对外开放,向各地游客讲述黄河的历史文化,展现历代治黄人的奋斗精神,宣传沿黄军民和建设者治理、保护、开发黄河的工作历程与业绩。(通讯员 李佳)

责任编辑:崔新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