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毒者 疫情现场的“医学侦探”

2020-02-23 07: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3日讯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有一群鲜为人知的前线“战士”,他们跟医护人员一样穿梭在危机四伏的隔离区,直面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他们就是被称为“医学侦探”的流行病学调查员,即流调员。

  当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医学侦探们便出动了。了解传染源,追踪发病后的活动轨迹,从时空层面通过逻辑推理,迅速锁定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找到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进行医学观察,能够及早发现可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德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壮业说。

队员们在交流经验

队员们在现场进行调查

  和病毒“赛跑”

  “德州市宁津县一乡村出现确诊病例。”2月1日,接到指挥部的疫情监测报告后,为调查清楚该村的疫情发展情况,德州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韩良兵带队,选派5名专家和流调队员组成“流调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情况。

  5名队员、1名司机,每人一个笨重的拉杆箱,里面装满了防护服、眼罩、一次性手套、口罩等用于流调的防护物资。车上,空气比较凝重,由于情况紧急,队员们把碰头会开在了车上。

  “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及时查明传播链,后果将不可想象,我们必须赶在‘病毒’前面,把他拦下来。”在赶赴现场的路上,他们就本次流调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共同商讨出了一套工作预案,包括防护措施、流调流程等环节。

  高速公路上只有这一辆防疫专用车在奔向目的地,高速出口处,流调队员逐一下车接受检查、登记后进入城区。流调员张本旭凝望着车窗外,这是他自当年抗击非典疫情后,第一次到现场进行这样重大的任务。

  在宁津县疾控中心,来自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与流调突击队以及县里的分管副县长带队的疾控力量,就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管控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多轮的研判与分析。就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治疗、采样等工作给当地政府一一展开分析并出具意见。

  下午14时,省、市、县三级疾控力量组成的流调队来到位于冀鲁两省交界的这个村子,村子就是北方最平常不过的村子,特殊的是,此时的村子已经全部封闭,由数名特警在村口守卫,禁止任何人进出,远远望去,空无一人,大街上回荡着流调队员的脚步声。

  下车前,队员们都戴上N95口罩,流调队来到管控卡口,向县乡村干部、值班民警、卫生院负责人了解村民的整体防控措施,同时,通过电话向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人员了解医学观察情况。  

  “抽丝剥茧”

  经调查发现,这个村庄的第一例患者是在1月19日就从武汉返回了宁津,期间去过泰山游玩,时间、地点跨度相对较长,由于当时正处于疫情早期,患者还未足够重视,其间未采取防护措施。这引起了队员们的高度重视,“包括当地疾控中心的调查情况,基本可以断定,他就是这起病例中的0号患者(流调术语,一般指第一个被病毒感染,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而且可能就是这起病例的传染来源。”

  紧接着,就是要摸排这位0号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工作的范围又扩大了。据0号患者介绍,他从武汉回来,期间,还与同村人聚过餐。张本旭和队员们对0号患者回宁津后接触的所有人进行排查发现,庆幸的是,在疫情清晰后,当地政府的防控措施比较到位,经综合分析,专家组一致认为目前疫情在该村仍属于可防可控的状态。

  “疫情对于疾控工作者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一定要丝毫不差地做好。”张本旭说。他和队友对调查中的每一句对话、每一通电话都仔细分析,因为这其中极可能包含密切接触者的线索。

  流调的基础工作思路就在于摸清传播链条:是谁传给患者、患者又将病毒传染给了哪些人。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流调队员不断顺藤摸瓜、抽丝剥茧,而层层拨开迷雾的过程每天都在上演。

  张本旭1985年进入德州疾控中心传染病科室工作,一直至今,非典疫情发生时,他40岁,正在一线,如今57岁,还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用他的话说,在“疾控”干了一辈子。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发热症状?最近去了哪里?和谁接触过……”张本旭说,目前德州已经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平均每个病例有十几个密切接触者。可以说,找出这些“密接者”最基础的功夫就是“问”,不厌其烦地问、事无巨细地问,诸如出差坐车的细节、吃饭聚餐的人数、房屋住所的面积,家里人口的情况……从这些琐碎的信息中沙里淘金,然后抽丝剥茧、触类旁通,逐步聚焦到所要寻找的密接目标。

  “攻心计”

  “流调工作干多了就会有一种直觉,可以从对方的表情、语气等方面大致判断出来是否讲了真话。”张本旭说,最重要是告诉被调查者事情的严重性。

  新冠肺炎潜伏期较长,流调员需要掌握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半个月内的一切生活轨迹。张本旭介绍,由于涉及大量生活隐私,部分被调查者出于种种顾虑,往往会刻意隐瞒一些经历或细节。调查员们各有自己的“攻心”技巧,逐步引导被调查者主动配合。

  2月5日,武城县确诊两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零点时分,德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咨询专家组组长高志坚带领张本旭在内的4名流调队员连夜赶赴武城县,会同武城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星夜开展工作。

  “这几天去过哪些地方,与确诊病例有无接触,有没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与村民沟通时,流调员必须全面了解所有行踪信息,在武城县的一个重点村,人口众多,来源复杂,调查工作刻不容缓。“调查年轻人侧重于手机的使用痕迹,一般是支付痕迹、聊天记录、导航轨迹,调查老年人就关注生活规律。”了解病例、梳理密切接触者、会商对策、紧急防控……结合外围调查,流调队员很快画出了含千余人口的村庄地图。

  随着调查的深入,村地图上标注出一条条不同颜色的线,确诊病例去过的地点和所接触的人员信息逐渐跃然纸上。经过一天的摸排调查,流调人员最终理清了感染病例的行动轨迹,并及时隔离了密切接触者,同时对村庄实行管控。调查中,流调队员们不喝水不休息,就连简短的吃饭时间也在讨论着摸排调查情况。结束调查时,天色已晚,此时队员们已经30个小时没有休息了。

  2月7日凌晨1:30,武城县两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传播情况基本明确,流调队员第一时间形成报告并及时反馈。两天三夜的连续奋战,为切断传播链、控制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