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尖刀班”男护李涵 奏响“95后”战疫最强音

2020-03-09 21:4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9日讯(记者 李宇歌 通讯员 杨学岭 王小彤 杨慧慧)2020年的这个春天,注定会成为临沂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师李涵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段经历。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发生,李涵会像往常一样,在节假日休息时赶回临沂市蒙阴县老家,看望、照料刚出生6个月的女儿。而此刻,作为山东省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正与其他千万援鄂医护工作者一样,奔赴在“战疫”一线:与战友并肩作战,与家人两地相隔。

  年仅24岁的他,思索着正经历着的所有故事,感慨地说:“从没有后悔过,感觉像是在经历一种蜕变吧,这让我的人生更加完整”。

  “尖刀班”扎进金银潭医院 他是年龄最小的成员

  作为接收新冠肺炎患者最早,曾收治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金银潭医院称得上是这场战“疫”的最前线。在这里,每一天都上演着与病魔争分夺秒,殊死搏斗的生命奇迹。

  224日,已在武汉接受完4天医护培训的李涵接到通知,正式成为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支援金银潭医院医疗小分队的一员。

  在前往金银潭医院的路上,山东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凤伟为这支15人的队伍起名“尖刀班”,寓意不言而喻,“像一把尖刀,直插病魔心脏!”——李涵,成为了这支“尖刀班”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初到病区,眼前的景象无不印证着这场“战”疫核心区域的艰难,每次进仓后,每时每刻就是和时间赛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手中握住的是患者生命的接力棒”。

山东医疗队尖刀班南六病区全体队员

  作为一名ICU护士,李涵每天的工作繁杂而“琐碎”:既包括对患者的穿刺,输液,定期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管道是否通畅的观察,也承担着病房清洁与消毒,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等工作。

  在李涵看来,使用负压吸引器辅助患者吸痰是这些工作中最为“凶险”的一项。由于患者可能会产生呛咳反射,会产生大量气溶胶,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传染,但李涵对此信心满满,“这边的医疗环境和防护措施都很专业,我们很安心”。

  身为“95后”的他 想向人们证明:

  “不同时代有不同使命,我们90后也很棒!”

  李涵和同批山东援鄂医疗队员每天休息的酒店,距离工作地点——金银潭医院25公里,单趟车程大约需要花费40分钟。

  为了能够按时“入舱”,李涵和同事选择提前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工作。规定的5小时轮班制,实际上每位队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对此,李涵很乐观,“每次往返,看到窗外沿途的风景很美,这大概是南方城市的共性。”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95”后,李涵对年龄层段有着自我认知,“可能我们这批‘90后’,特别是‘95后’曾经在一定时期成为了社会热议的对象。很多人认为我们思想开方,娇生惯养,但是最近这几年,我真的感觉我们已经长大了。在战疫前线,就有很多医护人员都是我们90后”。

  在李涵看来,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使命。冉冉升起的“95后”新时代青年,象征着勇于承担起社会重任的群体形象。“以前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这群花朵终于也可以遮风挡雨了”。

  “同辈加油!”,这是李涵送给同龄人的寄语。

  凌晨公交车上 鄂鲁同奏《好汉歌》

  背后传递是希望,信念和共赴患难的鄂鲁亲情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36日凌晨1点,武汉市街头疾驰而过的一辆公交车上,李涵和其余8位刚刚结束完当日工作任务的“尖刀班”队员,与来自武汉的司机同声歌唱。这一刻,鄂鲁同奏,山川动容,交汇出两省人民不惧病魔的壮志豪情,更吟唱出患难与共的血肉亲情。

  回想起昨晚的经历,李涵难掩心中的激动。“很感谢司机师傅,为了让我们早点回去休息,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出发,生怕我们下班早从那里等他。昨天晚上,听师傅说他在门口等了我们2个小时。在车上,我们队员提议,想唱首歌献给司机师傅,也算是给自己提提气”。

  这样温馨的场景绝不是李涵第一次经历。这十几天里,他和援鄂医疗队的队友时常被这样的暖流激荡,“来到这里,让人感觉就像到了家一样”。前几天,几位常住武汉的山东老乡,给李涵和队友送去了煎饼,大葱等老家特产,又着实让他激动了一回。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在难得的休息时间,李涵和同事总把《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放在手边,这本由战役语言服务团编制的书籍,里面记录着湖北方言的普通话解释。“患者由于在医院长时间无法接触亲友,心理方面多少会存在问题,我们就他们唯一可以见到的亲人。每天和他们交流,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样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经过十几天的努力,李涵基本可以听得懂一些湖北方言。当患者询问他现在疫情进展的状况,李涵总充满希望的告诉他们,“一切越来越好!”

  “等到战疫结束,我想和家人一起,重回这座‘英雄’的城市

  告诉女儿,这是‘爸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在十几天的武汉生活,李涵几乎每天都会给家人发去信息,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想让家人安心,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219日晚上1030,已经睡下的李涵接到了医院关于援鄂医护人员第二天一早集结的电话。得知消息的母亲当晚给他简易地“理了个发”,泪水强忍在眼眶,“眼睛明显很红了”。当天晚上,母亲收集了家里所有的口罩,“强行”塞进了行李,“我和你爸都尽量不出门,口罩用不上”。

  当晚,李涵的父亲执意和叔叔将他从蒙阴县城老家送回医院。一路上,李涵已经回忆不起来自己说了多少句”放心”,父亲则不知道嘱咐了多少句“注意身体”。送到医院前,倔强的父亲告诫他,“马上要去一线了,我和你妈不主动给你打电话,怕影响你工作。方便的时候,你给家里通个话”。

  让李涵还魂牵梦绕着的还有他年仅6个月大的女儿。“出发的时候她睡着了,怕她醒。所以也没敢抱上一次,最后就偷偷瞥了一眼”。让他欣喜的是,这段时间女儿似乎“长个儿”了,“这两天和媳妇通视频发现,闺女的身体可能长了点,这可能是最让我有幸福感的事”。

  在李涵看来,武汉在他眼中是座风景秀美的南方城市。他记忆中,对于武汉的第一印象是长江大桥的夜景和武汉大学的樱花。“很遗憾,这些天就有一次看到了长江大桥的模糊背影”。

  “等到疫情结束后,我一定会带着父母、媳妇和女儿,重回这座‘英雄’的城市。一起去看长江大桥的夜景,赏武大的樱花。我会告诉女儿,这里,曾是爸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