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乡村夜话”的实践样本
鲁网4月24日讯 4月15日晚,在新建成的生态广场,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乡村夜话。县委书记穆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磊等县乡村干部,与百余名群众面对面、团团坐,屈膝畅谈,俯首聆听,鼓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多年前,鲁西南地区农村群众就有在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习惯。
今年以来,在“乡村夜话”的起源地单县,当地重拾这一传统,由县、乡、村干部,组织村民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围绕村内具体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乡村夜话首先在高老家乡张武楼村发起,又推广到全县所有乡镇,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难题解决和各项工作落实“向前一步”。
群众由“单向听”变“双向说”,由“被动知”变“主动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本村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县委书记与群众夜晚拉呱
加强交流 保障扶贫精准
4月15日晚,单县县委书记穆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磊等县乡村干部来到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与百余名群众面对面、团团坐,屈膝畅谈。
一只红色的小马扎、一张低矮的小饭桌,穆杰俯首而坐,展开工作日志簿,右手握着水笔,向大家问好,并介绍本次参加乡村夜话的调研选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年逾古稀的村民刘德新第一个发言。“我活了几十年,现在感到最幸福,这都是因为共产党领导得好,各级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得好,建设了新农村,改善了人居环境,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咱农民很满意!”刘德新老人的心声,赢得了大家的情感共鸣。
老党员黄玉尊接着说:“我们村里养山羊的不少,多的六七十只,少的也有十几只,是增收、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希望政府扶持……”黄玉尊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几名村民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穆杰一边记录一边插话,安排农业农村和扶贫部门利用好扶持项目资金,支持群众发展庭院养殖业,提高产业脱贫能力。
谈及产业发展,村民王继岗十分激动。他说:“我种植了大棚葡萄、草莓,正值丰收期,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王继岗对发展乡村旅游采摘项目信心倍增。
靳昌学接过话茬,兴致勃勃地说:“我有做板面的小手艺,拆掉了老房子,建起了农家乐,想着卖小吃板面,一年也有不少的收入。”
村民杨金义、村干部刘凯等都谈到,刘土城村的主导产业是闻名全县的西瓜。他们建议村里建设西瓜交易市场,其次提出瓜农进城卖瓜难,希望政府解决制约问题。
穆杰放下笔,详细介绍国家土地保护和使用政策,建议大家把瓜田和林地作为季节性西瓜交易市场;针对“进城卖瓜难”,穆杰对城区取缔“三小车辆”和无牌无照违规机动车辆营运治理政策进行了解释,他建议瓜农进城卖瓜要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向瓜农发放“特别通行证”,确保城市居民吃上新鲜便宜的瓜,瓜农能及时销售产品,确保丰产又丰收。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去年以来,菏泽单县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加强改进基层思想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程来抓,担当起“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新时代重要职责,认真开展“四心”实践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单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突出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突出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突出文化引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强化实践引领,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参与、体验、实践中开拓,以实干创造实绩。
单县县委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单县在乡镇(街道)村(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广场),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开展了乡村夜话、垃圾分类、孝善敬老饺子宴、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等活动,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垃圾分类的“单县样板”
“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行走在单县乡村,经常可以看到墙上刷着这样的标语。这条标语出现的背景,是山东在全国最早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单县则是山东的试点县之一。
日前,记者来到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见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打开一看,一个装着菜叶果皮,另外一个则盛放着日用品包装纸、垃圾袋等。
“我们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垃圾分为可沤和不可沤两种,辨识度高也能充分回收。”龙王庙镇人大主席王彬告诉记者,2018年底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老百姓都不理解,工作很费劲,只能家家户户做工作,还选拔了街长天天督促检查,天天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指导村民分类。“现在老百姓养成分类的习惯了,苍蝇少了、蚊子少了,村子干净、利索了,心情也舒坦了。”村民王金义是刘土城村的14名街长之一,他告诉记者,自从上任以来,每天6点准时挨家挨户检查,即使疫情发生后也没有中断过。
“今年疫情发生恰逢年关,回村的人多了,垃圾也多了,很多外地回来的对垃圾分类不熟悉、意识也不够,街长发现分类不对的,就会立刻督促着改。”王彬告诉记者,“如今通过分类,村里垃圾减量四分之三。”
在村西头,标有废弃口罩、手套专用的红色垃圾桶格外醒目。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刘蜜向记者介绍,为切实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单县组织各乡镇(街道)所有村居在醒目位置增设了废弃口罩、手套等特殊垃圾专门垃圾箱(桶)共1.2万余个,实行“专车、专人、专袋、专点”统一收集转运,日产日清。“得益于老百姓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增设的口罩专门垃圾桶易于被接受,为疫情期间公共卫生管理奠定了有效基础。”
单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城乡环卫服务中心的段国毅向记者介绍,对于各村产生的可沤垃圾,每天由保洁员收集运至村外沤肥池,经过发酵变成肥料集中还田。目前,全县已经在427个行政村、1837个自然村推广沤肥返田,年可减少垃圾外运量60%以上。
还有一部分厨余垃圾则被挑出来,再与植物秸秆、调和剂等混入搅拌机粉碎,变废为宝,成为蚯蚓、黄粉虫等养殖动物的食物。“粉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混在牛粪里养殖蚯蚓,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而且蚯蚓吃了之后长得更大更快。”单县蚯蚓养殖研发基地负责人胡振跃说。
“以往,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用垃圾养殖蚯蚓这种新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段国毅介绍,目前单县已建成70余亩蚯蚓养殖基地,每周可消耗厨余垃圾约30吨。 (据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