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枣庄段:“活着的运河”别样的城市脉动

2020-05-02 07: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2日讯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而今,在枣庄,自明代修建至今的400年间,大运河昔日的繁忙景象仍在延续,故有“黄金水道”“活着的运河”之称,而这里的“活着”,不仅指其河道的状态,也是这座沿运城市的脉动。

  4月21日的下午,春和景明,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水波不惊。台儿庄船闸前,来往的货船从西往东缓缓驶向船闸,犹有当年南北往来船只在此交汇的盛景。在运河不远处,正是当地的湿地公园,水面上是成群的黑天鹅。时光在此交错,未来赋予大运河的活力与无限可能,在此上演。作为运河贯通南北的中间段,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枣庄形成了包容多元又独特的底蕴,站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节点之上,这座城市也将在创新的文旅融合思路下流淌出崭新的文明。

台儿庄船闸前货船往来交汇

  避黄河之扰,始建泇运河

  “活着的运河”“红色的运河”“水乡运河”……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如今对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有着诸多形容,悠悠运河流淌百年,也让这座沿运城市因河而兴。

  回溯历史,枣庄段运河的开通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机遇。“明中期以前,会通河济宁至徐州的一段河道,出济宁,过鲁桥、南阳、谷亭,循南阳湖和昭阳湖西侧,再经沛县、留城到达徐州入黄河,是为运河旧道。由于南阳湖、昭阳湖一带的地势由东向西倾斜,黄河一旦决口,河水便会冲向湖西,冲毁运河堤防,淤积运河河道。因此运河旧道在湖西通过之处,也是黄河洪水频频光顾之地。”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吴元芳介绍,为了避开黄河扰运之弊,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开凿了南阳新河和泇运河。自隆庆年间总河翁大立首次提出开泇河以避洪水至万历年间开挖,历经30多年的时间,泇河终于开通并从微山湖东南端韩庄出口,东行取道台儿庄,再向南直通邳州。泇运河全长260里,枣庄段占其中的160里,为避开黄河,此段也成为惟一一段呈东西走向的运河。

  泇河开通后,漕船可以避开徐州至邳县一段的黄河运道,而不必借黄行运,大大缓解了因黄河泛滥而冲决、淤塞运道,而导致漕运停滞的危害,而且行程缩短了70里。

  尽管泇运河通航后曾一度避免“借黄行运”的弊端,但此后其漕运也非一帆风顺。为了有效地实施管理,明清政府陆续设置闸官署、巡检司等机构,负责河务、管理和维护,但清代中后期以后,由于政治日趋昏暗,朝廷无暇顾及运河治理,加之黄河屡次决口泛滥,运河航道“淤塞日甚”。吴元芳介绍,“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河南铜瓦厢,改道北徙,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把京杭大运河冲为两段,从此,运河无人过问,失修、失控。”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先后对泇运河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治理。此后,在2004年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枣庄运河仍是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南水北调向北输水和省际供水的任务。从历史款款走来的京杭大运河在枣庄流淌至今,已是历史的印记与时代的见证。

  文化承南北,包容而兼续

  因河兴商、因河兴市。流淌的运河将南北方的文化兼收并蓄,也在各个运河段留下了城市的印记。一如历史上的枣庄段及台儿庄古镇的兴起。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明万历年间,开凿泇运河流经台儿庄,台儿庄镇经济始见兴盛,遂为“水旱码头”。台儿庄才有幸与河齐名垂典,成为“北跨琅琊,南控江淮”的鲁南重镇。《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载:“自泇河即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石有奇,于是遂为国家要害云。”每年通过台儿庄的漕运粮食达400多万石,过往漕船及商船7700余艘。康乾年间,台儿庄因“康乾盛世”进入鼎盛时期。康乾二帝各自六下江南巡视,每经水路,必在台儿庄停泊登岸下榻或巡游。

  作为连接运河南北的中间段,枣庄段运河形成了融会南北文化的包容性,而这又体现在民俗、美食、建筑等各个方面。“明清以来,枣庄因运河的流经、台儿庄古镇的繁荣,汇聚了来自京津、闽南、岭南、江浙、徽州、三晋等地的风俗习性、商业观念、商旅文化、漕帮文化等,形成了南北杂糅、各派融汇的独具特色的枣庄运河文化。借助运河外来的文化与台儿庄本土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形成了包括建筑、商贸、宗教、饮食和民风文化的不断发展。”吴元芳分析。

  在这其中,商号建筑文化景观便是最直观的体现。商业繁荣使台儿庄云集定居了大批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地客商依据自己家乡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为台儿庄留下了五花八门的建筑景观。吴元芳告诉记者,这些建筑景观包括鲁南民居、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南北八大建筑风格。“更多的建筑融合了南北建筑的风格特点,这种‘北雄南秀’集于一身的建筑特色,更能体现出一种‘刚柔并济,雄秀兼备’的大气。”正因如此,台儿庄古城成为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晶。

  从小生活在运河边上的李振启,见证了大运河的变迁,“常跑到运河边玩耍,到了夏天,不少人会下河游泳,也有人下河去逮鱼。”因为这份对运河的特殊感情,而后从事文旅行业多年,作为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区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他,对运河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挖掘。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每一段河流所处的地理地貌不同、从历史走来的情况不同,因而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对于枣庄段也是如此。“京杭运河从微山湖来到鲁南大地,从台儿庄古城进入江苏,形成了一段东西走向,可以说是京杭大运河第一湾。”李振启说,纵观整条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运河是中心运河。“从台儿庄到杭州和北京都是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的中心部位就在台儿庄。”

  在当时,特殊的中心部位更有利于南北文化交融和物资交流。“除了南北交融,台儿庄段运河还呈现出东西合璧的特色。台儿庄处于海洋文化向陆上文化过渡的地带,海洋文化和陆上文化在此交汇。”李振启介绍,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都曾在台儿庄留下记忆,因而台儿庄运河还是一段红色运河。

台儿庄古城内可见“活着的运河”

  运河城中过,文脉贯古今

  如今要了解大运河枣庄段,台儿庄古城是不得不提的文化地标。这座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拥有着大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1959年,运河改道城外,裁弯取直留下的呈月牙状存在于台儿庄城区内的一段,也被当地人称为“月河”。

  月河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台儿庄古城内保存并传承着。走进台儿庄古城,在沿河的建筑中,依然可见昔日文化交融的印记。比如南北交融而形成的美食,亦如兼具表演与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

  吴元芳介绍,枣庄在饮食文化上也体现了外来大运河文化与鲁南文化相融合的趋势。“泇运河开通以后,运河水资源丰富了,许多农民改变了生活方式,由农业转向渔业,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靠河吃河’,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各种河鲜和水生植物,如白莲藕、莲子、莲子羹、菱角等。”

  除了美食,枣庄的非遗项目也很丰富,行走在台儿庄古城内,仍然可见鲁南皮影戏、柳琴戏、运河大鼓、洛房泥塑等非遗展示和展演活动。受运河水的浸润,枣庄的非遗也呈现出典型的运河特色,形成了以运河船工号子、运河大鼓、鲁南花鼓、渔灯秧歌、运河鱼灯节、运河酒令、运河板书字画等为代表的非遗体系。

  运河贯穿南北,在途经之地汇聚了一方历史,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俗。在枣庄,也有很多与运河相关的特色民俗。“比如鱼向上的一面吃完,需要吃向下的一面时,不能说‘翻过来’,而是说‘ 抬一抬’或‘ 抬抬’。酒杯里的酒不能喝干,因台儿庄使船的多,要在杯底留一点,叫做‘留水路’。”吴元芳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漕运兴衰,以非遗、美食和民俗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地演变、流转,在创新中华丽转身。比如台儿庄古城综合开发一系列文艺展演和民俗节庆活动,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运河大鼓、柳琴戏和皮影戏,充满现代风情的电音趴和马戏表演,再现大运河繁华历史的大型情景剧《乾隆巡游台儿庄》等演出轮番上演,让传统节目与现代手法相互交融。

  此外,根据时节特征,台儿庄古城还打造了许多颇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如每年二月二的开河大典,人们通过祭拜河神的形式,表达对大运河的敬畏和感激;中华端午文化节的赛龙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承;元旦到春节期间的年博会、贺年会、非遗博览会;清明和国庆期间进行的红色旅游品牌的展示。”吴元芳说。

  依托大运河,打造全域游

  自开凿以来400多年不断航,枣庄段这一“黄金水道”是整个大运河航道上不多见的一段。正因如此,如何利用运河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成为当地不断探索的方向。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月河)入选,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以此为契机,枣庄在运河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不断迈出步伐。

  “在保护方面,恢复台儿庄古城是运河资源保护的一个契机,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同时围绕古城我们上报了水工设施和台儿庄大战遗址两个项目,并出台《台儿庄古城保护条例》,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李振启说,“在传承方面,围绕古城在历史方面留下的生产、生活的民间技艺挖掘展示非遗项目;而在利用方面,除了依托资源和文化重建古城,还可以通过建设港口、开发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来挖掘利用运河文化。”

  其实,以去年国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为契机,当地已经形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设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台儿庄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起陶沟河,依托京台高速和京沪高铁和即将通车的新台高速,把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及周边区域的业态做活。”台儿庄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戚涛介绍,此外还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是把东部10平方公里的湿地打造成一个高端的休闲度假区。

  具体来看,围绕西部做活,当地规划了“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一城一河一山一镇一湖”。“一河即京杭大运河、一城即台儿庄古城和城区,一山为库山区域,一镇依托京台高速大运河服务区下一步建设一个大运河的文旅小镇,一湖即微山湖。”戚涛说,计划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最终形成连通台儿庄、峄城、微山湖和薛城的一个区域的、围绕京杭大运河这一轴线的发展,打造枣庄沿线的全域旅游。

  据悉,目前大运河服务区已经开始建设,地点位于京台高速、京沪高铁和京杭大运河三个国家大动脉的交汇处。戚涛介绍,“在完善服务区功能的同时填充一些文旅业态,包括民俗、红色展馆、旅游业态和营地、客运码头,同时配套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其他的业态,把文旅小镇最终做到1500亩左右。”此外,服务区下一步将留ETC出口,沿运河的南大堤规划建设一个国家一级标准的旅游快速通道。“目前的运河只是一个‘活’的运河,下一步还将解锁运河更多的功能,丰富大运河沿线旅游业态,让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戚涛说。站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节点之上,运河边上的这座城市正在创新的文旅融合思路下流淌出崭新的文明。(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