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潆涟余韵贯古今

2020-05-05 07: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5日讯 水到之处繁华渐起,一条河兴盛了一座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串联起了南来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聊城这座运河古都。元代京杭大运河长卷铺就,江北水城聊城甫一亮相便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历史的车轮前行了数百年,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兴衰在这里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因水而灵动,赋城以底蕴。“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运河流淌至今的百年时光里,在聊城留下了无数印记。全国唯一遗存的临清运河钞关见证历史,延续水城传奇的山陕会馆伫立于此风姿绰约,“天下第一楼”光岳楼实现了水与城的浑然一体……

  时光交错中,运河赋予了聊城久盛不衰的繁华;悠悠岁月里,聊城也见证了运河的过往与新颜。而今,以运河申遗为契机,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样板段工程逐渐成形。流水潆涟,运河将与这座城一起走进生机焕发的未来。

山陕会馆  

    因水而生,古都渐起

  运河悠悠,流淌过程中浸润并孕育了沿岸的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就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关于运河与聊城的缘起随着光阴的荏苒以老照片的形式记录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中。

  聊城段运河的开凿始于元代,元朝政府采纳了寿张县尹韩仲晖和太令史边源的建议,挖通了从安山至临清并经忽必烈亲自赐名的会通河。从此,南来漕船无须陆路转运,便可由水路直达京师。作为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大运河聊城段自阳谷县张秋南五孔桥入聊城市,中经东昌府区、临清市,在临清市西北隅与卫河交汇,全长97.5公里。从此运河与聊城紧紧联系在一起,运河助聊城一跃而起400年久盛不衰,聊城也像一座博物馆记录了运河的光辉岁月。

  彼时,由于水源不足,加之地势悬殊,聊城段运河经常受到黄河泛滥的侵扰,因此治运任务非常繁重。元代以后,政府曾多次派遣重要官员来此治理运河,并修建了大量闸坝、堤堰等水利设施,为运河长达四百余年的畅通提供了保证。

  因居运河南北要冲,历史上,聊城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会通河开通后,历届政府均在聊城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元代设在张秋的都水分监、明代设在临清的钞关、清代设在阿城的盐税分司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此外,东昌运河兵备道署、运河标营署、运河守备署、东昌卫署、平山卫署、临清卫署等运河军事机构也为漕运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自此,运河以汩汩之水滋养着这座江北水城,也书写了其流传已久的繁华。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建设样板段工程

  水起处,繁华难掩

  运河城中过,流淌的河水已经融入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的生活中。会通河的贯通使聊城一跃成为热闹非凡的码头城市,商业日渐繁荣。会馆傍河而立,古刹重塑金身。清康熙帝四登光岳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十一次出巡,九过东昌,并在聊城建有万寿宫,列为南巡十六行宫之一。

  商业的繁荣使聊城人口大增,昔日的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众多的人口除一部分是固定人口外,大部分则是经由运河上的官船贾舶带来的流动人口。《金瓶梅》第92回曾描绘了这座沿运城市的繁华景象。“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云集之所,车辆辐辏之地。”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船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来往商贾聚集于此,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会馆。在聊城市区,山陕会馆安静地伫立在运河西岸。远看琼楼玉宇,近看雕梁画栋。已经276岁的山陕会馆诉说着当年这里的辉煌。

  会馆的建立还得从运河改道说起。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为方便江浙直通北京,就将原来绕道洛阳的运河取直。由此,聊城随着通航的新运河,迎来了此后的数百年风光。彼时的京杭大运河上船来人往,商贾云集。明清五百年,晋商、徽商、十三行商……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一段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那时的商人们以祖籍和商号为标志,纷纷建起了会馆。一方面同乡聚首以缓思乡之苦,另一方面会馆具有商会处理生意结盟及经济纠纷的实际作用。山陕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山陕会馆位于运河西岸,坐西向东,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是乾隆八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建造者巧妙汲取了紫气东来的彩头,期望自己的商会能交到更多的好运。

  会馆主殿供奉关羽也有一番讲究。关羽为山西人,被封为武财神。山陕商人对他情有独钟也自有一番道理。此外,关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和“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佳话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商人们自然希望同乡兄弟能讲究义气互帮互助,员工们能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再加上关羽还是战神,出门行商多有强盗拦路,供奉关羽也是渴望能够平安顺遂。

  不过,山陕会馆里的戏台上,历来没有歌颂关公的戏码。究其缘由,据说是会馆落成之时准备开台唱戏,就在庆祝的前一晚,关羽托梦给商会的头人说:“我虽然功名在身,但一生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将我的塑像摆放于此即可,但是不许唱戏颂扬我!”第二天,商会的头人将此事告知大家,并遵从了关公的嘱咐,多年来这个规矩代代相传。

  河流流经,每一个场景、一种味道、一份深情,都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蔓延。对聊城人而言,呱嗒便是土生土长的味道。行走在聊城,不论是大街小巷,城镇闹市,乡间集日,还有宾馆酒肆,都有呱嗒售卖。这其中,有着东昌四大名吃之一之称的沙镇杨家呱嗒传承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运河美食。

  关于沙镇呱嗒的由来据说可追溯到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年正值康乾盛世,聊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商贸繁荣,人民富足,美食汇集创新自有道理。不论是鸡蛋呱嗒、肉呱嗒,还是风搅雪,呱嗒的味道里,都暗藏着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运河边上的“小天津”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从高空俯瞰,“人”字形的运河穿过临清像根大动脉,千百年来为临清输送着养分,涵养着芳华。临清因水而起,因运河而兴,因傍古清河而得名。

  临清,人称运河边上的“小天津”,历经明清五百年,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兴衰在此留下了华美的篇章。提到临清,又不得不提当地的贡砖。坊间至今流传着“北京的城,临清的砖”的说法,从这个层面来看,一块砖的进京路谱写了一座城的成名史。

  临清贡砖的秘密缘起于公元1406年。当时,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大兴土木已有16年。临清烧制的城砖被钦定为贡砖运到北京,大运河的水路漕运就成了首选。也正因如此,一时间,临清城大运河的两岸砖窑林立多达190多座,参与烧窑制砖的有9600多名固定工人及不计其数的临时工。

  造就临清贡砖之盛的原因还得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因为黄河冲积,临清形成了独特的淤积土“莲花土”,其切面由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构成。这种土壤的土质粘沙适宜,细腻无杂质,用来烧制贡砖最合适不过。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精湛考究的烧制技法,刻画了临清砖温润如玉的肌肤纹理。历经澄泥、养泥、制坯、晾坯、验坯、烧窑等18道工艺的精雕细琢,最后出窑的临清砖自然也是出类拔萃的。

  这些从大运河上“漂”行的临清贡砖在走过500个春秋之后,“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饱经沧桑的技艺正以更加年轻的姿态讲述着运河之上流传的往事。

  当然,运河流经数百年,留下的不仅有技艺,还有代表性的建筑。在临清,也同样如此。全国唯一遗存的临清运河钞关就见证着这座城与运河的那些年。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疏通的大运河从临清穿城而过,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纷至沓来,临清借天时地利成为运河上的咽喉之地。历史上,在运河八大钞关中,临清钞关设立得最早,最兴盛时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众人所熟知的名著《金瓶梅》也曾屡次写到临清钞关的繁荣景象。

  “舟车捆载纷如雨,江上帆船万斛来”,就是描写当时运河为聊城带来繁荣的贸易和巨额的财富。正是这种盛极一时的繁华,临清钞关的税收成为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也让聊城成为了当时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由于临清钞关的重要地位,明清五百多年,临清作为漕运要道和军事要地,一直担当着运皇粮的重任。至今,古城里依然能看到许多名字与运皇粮有关的街巷。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光绪二十七年,漕运彻底停止,作为大运河上开设最早、关闭最晚、征税数额最大的临清钞关也于1930年彻底关停。历史不复,但记忆永存。如今,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钞关。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主管部门计划以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变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样板段展示,再现运河古都

  如今的运河聊城段还保留着古时大运河上的工程妙笔。比如,船闸的设计解决了南北地势高差造成的水流障碍;码头见证了货物往来的足迹;古镇记录了人流如潮的热闹景象;会馆印刻了几经沉浮的商人命运;美食传承了人们无处不在的生活智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运河沿线的城市,聊城是运河申遗联盟的重点城市,临清段和阳谷段等多个遗产要素入选。

  这是运河孕育下历史名城的记忆,也是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聊城市实施古运河整治和保护利用工程,采取“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改造和保护手段,使中国运河聊城段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得到强化,成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靓丽风景线。

  以运河申遗为契机,聊城也在加快运河文化现代化展示利用的步伐。2017年8月开工建设的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样板段工程也在推动中。4月2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南段工程已基本成形。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作为运河古都的延展区,将运河段城市片区打造成为江北水城的展示名片,在规划中着力对运河文化进行挖掘,同时在沿线景区内设计船闸、水利设施、遗址博物馆等主题景观设施,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体验式的城市绿地。

  据悉,项目共分为三个段:北段的运河文化展示区、中段的四河头驿站和南段的休闲康健绿地。其中,南段区域为休闲康健绿地区域,风貌上以生态性+自然性、休闲康健为主题。记者了解到,该区域东岸设有塑胶跑道等健身场地,西岸设有凤舞花丘山地公园与旅游服务中心,沿登山步道种植大片花树、绿植。

  中段区域为京杭大运河古船闸遗址文化区域,以滨水码头、四河头船闸公园为主题。在保护利用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现有的四河头老闸及立体交叉输水管道的基础上,增设了一处仿古船闸景点。考虑到京杭大运河与徒骇河两河水位3.5米高差,在此处还设计了跨徒骇河人行景观天桥。

  北段区域为运河文化展示区,景观风貌展示以文化+休闲为主题。该区域的设计建设内容为航道节制闸、输水倒虹吸、分水闸等水工设施,扩挖河面再次沉沙净水,为东昌湖及城区运河供水。其中,两岸为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区域,设计了运河文化广场、船形休闲平台、船形木栈道、仿古亭、篮球场等场地,以增强滨水岸线与腹地空间的联系。据悉,目前项目南段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8月将对外开放。

  运河古都——聊城

  聊城作为运河古都,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汇中国南北各地风情民俗,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也成为许多名著故事的发生地和背景地。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在聊城展开。

  现在,大运河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聊城这座城,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书写下新篇章,留存下城市的新记忆。(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
新闻关键词:运河水潆涟余韵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