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独山镇:农民富起来!旅游火起来!美丽乡村绘出幸福画卷!

2020-05-08 08:1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8日讯(记者 刘小玉 范祥海 通讯员 赵长斌)在苍翠的金山西麓,悠悠洙赵新河南岸,有一片沃野,原名“堵山”,并有玉山与其南北相望,独山因此而得名。清朝曾在此设镇,称为“独山镇”。宣统年间,巨野县令赴金山香火大会,仰望金山,香火鼎盛,触景生情,曰:“有金山必有玉峰”。从此,“堵山”(独山)改称“玉山”,“独山镇”更名为“玉山镇”,直至民国时期又改名独山,沿用至今。 

  巨野县独山镇东临金山风景区,树木葱茏,自然风景秀丽。近年来,独山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旅游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方面,立足实际,精准发力,为美丽乡村建设谱写了新的序幕。 

  金山 

  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金山坐落在此,与泰山、峄山并称姊妹山,金山"因凿石得金而得名"。山高136米,南北二里许,东西一里多,属泰山余脉。《后汉书.郡国志》“金乡注”引《晋地道记》曰:“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余丈,道长三十丈,傍却入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曰金山”。 

  金山公园内有麒麟洞、玉兔洞、金牛洞、龙虎洞等天然洞穴;有历代文人墨客竞相献墨的秦王避暑洞;有挺进大别山的刘邓观战台等奇特景观;有金山寺、中华道观、玉皇阁等仿古建筑和金山水城、民俗村、麒麟园、恐怖城等现代人文景观。青山、绿水、鲜花、建筑浑然天成,别具一格。站在金山观景台远眺,远山苍翠,连绵起伏,清风阵阵,琴声悠扬;人工天池壁立如削,青湖如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其中,“秦王避暑洞"为金山胜境,原为汉昌邑王刘贺废冢,俗称"秦王避暑洞”,或称“金山洞”。此洞位于独山镇金山之阳山腰处,南距乐土村500米,系人工开凿而成的多室山洞。据《汉书.武五子传》载:昌邑王髆,子贺,昭帝崩后立为帝,即位27日,被废归国。宣帝即位,封为海昏侯,就国豫章。经考证,洞南里许红土山上,有第一代昌邑王刘髆墓。刘贺从继昌邑王位至即帝位共13年,此间完全可能在昌邑为己造寿墓。由于被征入京,后去豫章,削爵移地,生不得国,死不入圹。据此,洞应为第二代昌邑王刘贺废冢。 

  禹梁山 

  金山之阳为禹梁山,因大禹治水时曾在山梁上歇息而得名。山头为红土覆盖,又称红土山。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主峰高77米,山上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化石形如蜜蜂,腿及翅上脉络都清晰可辨,为制作砚台盖的上等材料。1977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此山发掘出西汉中期昌邑王刘髆墓。该墓室由封土、乱石层、防盗层、墓道、墓道堵石、墓门堵石、墓门墙、前室、后室等构成。墓东西长70米,南北宽4.1-7.1米。出土文物1056件,内有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其中玉璧28件,玉猪一对,箭数百支,铜药臼、药杵、药勺(铜药勺已调北京历史博物馆)数件,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 

  麒麟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独山镇林山店村南偏西的麒麟山,高约2-3米、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山上裸露的石头呈紫红色,山的周围建满了民居,仅一户人家在山上居住,在光秃的山东南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坑塘,山的北面有一棵不算苍劲的古柏树顽强的生存下来,仿佛欲将关于麒麟山的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 

  据明天启三年《巨野县志》记载,麟山原名樵氏山,状如伏虎。传说在公元前552年(鲁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从山东曲阜去河南娘家,在巨野县境内的樵氏山祈子,遇见麒麟,怀妊十一月而生孔子,后来樵氏山就更名为麒麟山,简曰麟山,也是巨野名山之一。 

  东隅村陶家巷 

  在独山镇,提起东隅村的陶家巷几乎无人不知。陶家巷为清代陶氏族人所建,虽时过境迁,但建筑大多保存完整。 

  东隅陶家巷现有古建筑9栋,35间。巷子通长7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如今的陶家巷现存有四合院一进及堂楼一座,院落组合灵活自由,建筑形式朴实厚重。部分建筑细部有精美的砖雕、木雕,透出华丽之感。这也是当年陶氏家族气派身份的一种象征,向后人无声地讲述着陶家大院的盛衰传奇。 

  保留完整的古建筑风格及许多带有沧桑记忆的老物件,无不透漏着深深的儒家文化气息,让人依然能感受到先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气魄和“忠厚传家,言而有信”的淳朴民风。 

  时间的涤荡没有冲淡往日繁华,东隅村陶家巷仍保持传统历史格局和原有风貌,至今仍有迹可循。身在陶家大院,历史的印痕、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就像一张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活名片”,承载的不仅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还有人们内心深处最美丽的乡愁。东隅村陶家巷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清代石头民居,可谓是“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完美体现了明清时代鲁西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入风入画入故乡,作家冯骥才将古村落比作一部厚重的书。东隅村陶家巷古建筑的每一块石头同样也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处石屋都有一种精神,它们承载着乡愁,超越了历史和时空,一个“诚”字,一个“信”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勾勒出东隅村陶家巷几百年经久不衰的精神脉络。也为古朴的东隅村陶家巷注入了新的生机和灵魂。 

  一人扶贫车间上班,一户不愁脱贫 

  来到丽泽皮革厂扶贫车间,180名工人已全部正常复工复产,远远地就听到哒哒哒、哒哒哒此起彼伏的声音。只见清一色的女工们有操作缝纫机缝线的、有安装拉链的、有打包装箱的...... 

  企业负责人窦先生表示,他们主要为韩国一家企业代加工箱包,企业在去年年底刚入驻扶贫园区时,独山镇党委政府派人员专门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帮助他们招聘工人,协助办理各项手续等,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进度,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正常投入了生产,这让他们非常满意。 

 “党的政策真好,让我这个‘残疾’也能挣上工资了。”梁楼村聋哑村民梁大妮经常激动的用手比划着向人炫耀。 

  走进奕晨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近200名工人同样在热火朝天的忙活着口罩的生产,负责人张先生介绍,他们是今年2月底刚开始投入生产,产品销售看好。在公司运作初期,独山镇政府各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给完善了各项手续,并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投入生产。 

  “我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离家又近,家里啥活都不耽搁。”今年42岁的贫困户王大姐脸上挂满笑容。王大姐家里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原来自己闲赋在家,全家靠丈夫一个人挣钱养活,日子很艰难,通过在扶贫车间打工,自己每月都会有3000左右的收入,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为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又能让他们的钱包真正鼓起来,独山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扶贫车间进乡村,逐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找到了稳固群众脱贫的有效方法。把工厂建在农户家门口,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有效破解留守、残疾、年老、体弱等贫困群众的增收难题。 

  在每个村的扶贫园区,都会入驻多个扶贫企业和多个工种,工作岗位多样化,让贫困群众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薪酬待遇有保障,务工群众很满意,真正实现了不出村、有活干、有钱赚。 

  “一人车间上班,一户不愁脱贫。”目前,独山镇共建扶贫车间13个、共解决了1350人就业,其中47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在扶贫车间务工,月工资均达到2000元以上,最高的能拿到3000多元,真正地实现了就业增收,为助力该镇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老百姓的良好口碑。这支带不走的脱贫队伍,为独山镇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展“归雁经济”引来“金凤返巢” 

   同时,独山镇政府充分依托当地人力资源丰富、在外务工人员众多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的原则,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选准产业,做优“金凤返巢”环境,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坚持“筑巢引凤”理念,着眼产业振兴,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优质的创业干事平台。及时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解决在项目用地、子女上学、社会保障以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真正让返乡创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激励着更多“漂一代”结束“漂流”,回归家园,深耕桑梓,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巨野籍青年企业家董女士,在浓浓的乡情感召下回乡创办了巨野县垲泽服装有限公司,将在青岛的服装厂迁回独山镇,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转为“春暖雁归来”,用实际行动在故乡的沃土中扎下深根,为家乡带来优质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理念,为近200名家乡的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风景线 

  如今,独山镇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把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对重点区域和绿化薄弱区域制定科学全面的规划,扩大创森覆盖面积。此外,该镇还结合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引进苗木企业来镇发展,打造精品亮点。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村“四化”工程,创建森林村居,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利用沟塘河坝、农田道路,大力营造了农田防护林网。 

  在独山镇曹楼村到王桥村路边两侧,曹楼村至金巨路之间的夏陶路两侧以及烟王至姚吕庙硬化道路两侧全部完成了栽植,全镇完成绿化道路12公里,水系绿化5公里,为巨野县创森涂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得住青山绿水,步步是美景,处处有乡愁。整洁的村庄生机盎然;绿树红花下掩映着一栋栋整洁的农家小楼......在独山镇王桥村,看到的是村民眼里不一样的美景、不一样的新生活、不一样的家乡。 

  为真正实现全民阅读,农村不能掉队,为农村孩子的心灵开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王桥村建设了乡村公共图书馆,有效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为村民创造了一个求知、求乐、求进步的良好氛围,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利用图书馆资源,迅速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靓丽的休闲文化广场,处处弥漫着着花草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设备齐全的健身器材,吸引着早晚来广场锻炼的村民络绎不绝。 

  整洁的村道让村民更愿意走出家门,拉近了邻里距离,孩子们互相追逐嬉闹,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悠然自得,促膝谈心,增进了村民的感情,让村民深刻感受到,乡村更美了,乡情更浓了。和煦的微风拂过一张张朴实的笑脸,这是画亦是诗,也是巨野县独山镇新农村一幅幅美丽的现实图。 

  一座座美丽如画的乡村正破茧化蝶、即将应运而生,蓄势待发的巨野县独山镇,正迎来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各项建设项目正在示范片区全线启动,勤劳的独山镇人民继续书写着未来的非凡篇章。一幅“科学规划布局美、容貌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文明和谐身心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独山镇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李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