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小镇,美丽靖海

2020-06-09 10: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9日讯 这里,是荣成远洋渔业的龙头,来自世界各大洋的鱼获在此汇聚加工,又发往世界各地;

  这里,是荣成渔家文化发祥地之一,九顶铁槎山、苏山岛、凤凰卫、靖海卫古城、谷雨海祭等,赋予了这块土地特有的底蕴与风情。

  这里,名曰靖海,依海而生,因卫而名。荣成渔业龙头企业靖海集团就坐落在这里。

  独特的自然区位和人文环境、几十年的产业实践,赋予了靖海人敢闯敢干、不懈创新的秉性。今天,这里正在发生着新的巨变。在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靖海人大胆布局,一个充满特色的靖海渔港小镇已初具规模。

  深秋时节,“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千里海疆巡礼”采访组走进靖海集团,探究这个位于黄海之滨——靖海湾畔的靖海渔港小镇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一)

  靖海,位于人和镇西南部,东连石岛管理区,北连虎山镇,西、南两边临黄海。

  “靖海”二字的使用,可追溯至明朝。那时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所,名为靖海卫。传说靖海卫为凤凰的化身,是块宝地。还有传说靖海卫有四宝,东北有太极图,可用来镇妖驱邪;西有金羊圈,每逢阴天下雨前,就会飘来一股膻味,给人以天气预报;南有马蹄泉,在海里面,每逢大退潮,就会露出一块石硼,石硼上面有一马蹄形泉眼,用手轻轻捧去上面的海水,就会涌出甘甜清爽的淡水;西北有金龟瞅北斗,据说如果将北面涨蒙岛的北斗瞅到眼前,靖海卫就会出两斗芝麻那么多的朝官。

  传说虽为传说,不足为信,但靖海这个区域却实实在在是块宝地。多元强劲的现代渔业、蓬勃壮大的民营经济,使这里的经济水平遥遥领先内陆镇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早已达到小康水平。

  提起靖海,不得不提起靖海集团,因为靖海多数人的生计都与这家企业牵连着。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的转型发展壮大,其已成为对我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集团企业。

  靖海集团始建于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靖海湾畔的几个偏远小渔村时,触摸到时代脉搏的沙窝、扁口、殷口3支渔业小队迅速整合,合并成一支渔业大队。它也正是靖海集团的前身。

  那时,靖海的老船长驾驶着20马力的小舢板,就敢扬帆战海。至80年代,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群众性渔业企业,“稳定发展,共同富裕”的“靖海之路”和“统一经营,分级承包,计划内外纯益按不同比例分成”的“靖海模式”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90年代初,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匮乏和竞争压力的加剧,靖海集团将目光投向远洋渔业,参与荣成组织的首批海外探险。2000年12月24日,对靖海集团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当天,集团公司的首艘“金远号”远洋渔轮,从沙窝岛渔港出发,首航1.3万海里,到达阿根廷外海进行鱿鱼钓生产。

  然而,靖海的远洋之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抗风险能力不足,靖海遭遇了三连亏。

  三连亏的窘境和业界的质疑声并未吓退勇敢的靖渔人。靖渔人认为,远洋渔业是一种风险性大的项目,一次性投资大且回收期长,渔业生产还受周期性影响。在市场价格不明确、渔场潜力不熟悉的情况下,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有经受各种风险的心理预期。

  随后,靖海集团根据自身实际和国内外远洋渔业状况及发展趋势迅速调整战略,稳定并巩固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鱿鱼钓作业规模,适度发展过洋性拖网作业,主攻大洋性鱿鱼钓和金枪鱼延绳钓。

  在新战略的带动下,靖海集团迎来了远洋渔业的快速腾飞。几年间,公司加大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开发,船只改造,捕捞新技术、新设备创新及捕捞基地建设力度,远洋渔船数量由1艘增至目前的78艘,作业渔场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远洋渔业作业类型由小规模单一拖网转变为拖网、鱿鱼钓、金枪鱼延绳钓、灯光围网、远洋运输等多种作业方式,单船由450马力发展到3400马力大型专业远洋船舶,在印度尼西亚建设有海外基地,在斐济、阿根廷、乌拉圭、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公司由过洋性捕捞为主体的试捕阶段,进入大洋与过洋并举的发展壮大阶段,形成了广泛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远洋“联合舰队”。

  (二)

  站在靖海集团办公楼向西望去,沙窝岛中心渔港就像一幅繁忙的生产图:

  满载鱼货的远洋渔业冷藏运输船泊在码头边,大型吊机将成包的鱼货从船上吊至货车,一辆车子装满,立即有另一辆车子接上。而在码头的另一侧,沙窝岛中心渔港扩建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沙窝岛中心渔港可谓是靖海集团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65年,位于靖海角内侧,五十多年来,它一直在静静看着这个企业、这块土地的变化。2016年,中心渔港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打造国家级渔港的省级重点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一个传统渔港的凤凰涅槃,承载的不仅是靖海人对老渔港的历史记忆,更是靖海人对“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未来期许。

  10月11日,沙窝岛远洋渔业基地正式揭牌,这是继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之后,农业部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依托远洋渔业基地,靖海集团决心把区域发展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渔港小镇。

  渔港小镇,属特色小镇范畴,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什么是特色小镇?记者从市发改局那里得到的答案是,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打造的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

  靖海渔港小镇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靖海集团工作人员为记者介绍了渔港小镇的发展框架。

  渔港小镇的关键载体是沙窝岛远洋渔业基地项目。该规划总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为健康制造、中心渔港、交易市场、综合服务等四大功能区,目标是通过采取“互联网+、海洋+、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如果说,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靖海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那么同步推进的靖海渔港小镇建设,则是符合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切合靖海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好比是艘“航母”,涉及“捕捞—运输—仓储—加工—交易—销售—物流—服务”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要突破,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就实际情况来看,捕捞、海上运输、加工等前期环节,靖海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当下和今后,关键是要补齐后面几个环节的短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冷链物流园的建设,就是靖海集团迈出的关键一步。该园区重点建设现代化冷库群,打造远洋水产品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目前公司已建有现代化冷库库容20万吨,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为“5A级物流企业”、“5星级冷链物流企业”、“水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试点企业”、“ 中国(荣成)冷链物流产学研基地”。

  再下一步就是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该项目充分发挥靖海集团资源优势,建设华北最大的海洋产品物流及贸易市场。“交易中心建成后,我们会线上线下同步运作。线上,有鱿鱼、金枪鱼、鲣鱼、鲐鱼等各类远洋鱼货,上游的卖方船东公司可以在交易中心签约、开户、挂单,下游工厂设计贸易公司及原料工厂,可以在线上自由入货;线下同步进行实物交易。”工作人员详细为记者介绍了远洋鱼货的线上线下销售链条。

  (三)

  特色小镇,环境要一体打造。

  靖海地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有“大东胜境”之称的铁槎山。它横卧靖海东部区域,九顶连绵,巍峨峻拔,山海相映,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第一云雾山,省内唯一一处集儒家、佛教、道教为一体的名山。槎山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有著名的“河口文化遗址”,为道教嵛山派祖庭。

  这里有避暑胜地苏山岛。岛上树木茂密,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一棵有500年历史的灰枣树及千年钟楼遗址,更成为这座岛上值得一看的风景。

  这里有海上仙岛凤凰卫。它位于靖海卫村西南,素有“海鸟王国”之称,是天然的海钓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凤凰卫千姿百态的险峰、奇石、幽洞等,是集山、林、海、岛、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这里有靖海卫古城和传统渔村、渔港。渔村村落一般选址于距离海面不远的丘陵地带的山脚,渔民民居以高低起伏、优美动人的轮廓线,朴素淡雅的材料和色彩,巧妙对比的艺术造型,构成了朴素、亲切、平和、多变的独特风格。

  靖海渔港小镇,将是一个以渔业、渔港、渔村、渔民为特色,将远洋渔业与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美食文化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极具渔家风情的特色小镇。

  到十三五末,靖海集团计划坚持产业融合策略和文化提升战略两步走。

  一是产业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三产对一、二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通过深度挖掘、依托、吸纳相关产业资源,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休闲渔业、观光农业等,从横向和纵向上培育大旅游产业链。

  二是文化提升,就是要深度挖掘顺应发展需要的地域文化,重点提升槎山文化、民俗文化,以此全面提升区域的品味和内涵,塑造人和旅游鲜明的特色性格,进一步推动区域品牌的打造和市场知名度的提高。

  在今后的发展中,靖海集团将坚持生态优先策略,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原则,从规划、开发建设到维护经营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对海岸线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培育;坚持和谐共生策略,尊重自然地形特征和村镇聚落形式,通过空间规划设计,塑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乘风破浪,汽笛嘹亮。在这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靖海渔港小镇,正乘着蓝色大潮、特色小镇的浩荡东风,再创辉煌,风景这边正好!

  (通讯员 姜华)

责任编辑: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