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优秀兵支书”耿进平:搬出黄河滩、趟出致富路 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兵支书
鲁网7月3日讯(记者 张佳伟) 盛夏的耿山口村,柳绿花红、楼宇巍峨,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就在数年前,这个鲁西南的小村子还常受风沙侵袭,贫困困扰。面对群众的期盼,村党支部书记耿进平认准发展这个理,带着群众发展产业、搬迁村庄,让全村老百姓住上新楼,一步进入城镇化,成为东平县的明星村、示范村。
1969年3月,耿进平进入26军76师炮兵团服役,他在部队上苦练本领、挑战自我,连年评为五好战士。退役后,耿进平靠着勤奋、果敢、诚信,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银山镇的领导找到耿进平,提出让其到村里任职的想法。耿进平思前想后,下定决心,党培养自己多年,该为村里出把力了。随后,他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下回村里做了一名村官,开启了6年村主任、3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村里没有钱,发展无从谈起。到任后,耿进平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领着村“两委”成员,闯着干、试着干,以股份合作形式引进成立了欧雷航空运动器材、温佳建材科技、长宏制衣、银河浮桥、隆达建材等新兴企业,闯出了一条股份合作的发展道路,成为山东省最早探索股份合作办企业的村庄之一。耿进平以一名军人的姿态,勇往直前、不怕万难,把三十多年前一穷二白的耿山口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村庄有股份制企业73家,固定资产达到9.6亿元。
耿山口的老村旁是滔滔的黄河水,黄河滩区发挥着汛期蓄洪、行洪、滞洪沉沙的作用,也是滩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其功能性和需求性的叠交,导致“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从明代开始,耿氏家族就世代生活在这里,在世世代代的耿山口人心里,始终埋藏着一个梦想:搬离滩区、安居乐业,跳出“洪灾—重建—再洪灾”的悲情轮回。
2015年,国家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耿山口村被纳入全省第一批搬迁试点。在社区建设中,耿进平探索建立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成立了社区建设指挥部,村干部作为指挥部的服务主体,统筹安排,全程服务,施工中的水电接通,过渡时期群众的生活保障,全部由指挥部统筹解决,保证社区建设有进度、村级工作不掉队、群众生活有保障。经过600多个不眠之夜,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全村实现顺利搬迁,告别了黄河滩区的旧时代。
搬迁前,耿进平身为“兵支书”,既当“指挥员”,更当“战斗员”“宣传员”,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最密集的思想交流,最直接的算账方式,最透明的公开方式,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在全村房屋丈量动员会上耿进平主动表态,“村‘两委’成员在房屋丈量数据上要再减去10至60公分。”这种主动找亏吃的办法,换来了民心,换来了真心拥护。2015年8月8日,全村783户一天内搬迁协议全部签完,是群众给予耿进平及村“两委”班子最大的信任。
军人是耿直的,更是无私的。耿进平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关心着群众的冷暖。他认为,党给自己一个凭良心为兄弟爷们服务的平台。拥有这个平台比什么都重要,要用好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让老百姓“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耿进平大力推进“两区共建”,先后引进了10余家企业,涉及服装加工、保温建材、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特别是积极联络,引来了全国最大的军需轻工企业——际华集团投资耿山口,项目全部达产后,吸纳1200人就业,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耿进平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党建+产业”,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上,让他们有稳定收入。通过班子成员和企业担保,贷给每个困难户10-20万元资金,入股企业,年可享受分红3至4万元,彻底让困难群众脱贫。
善行义举是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耿进平第一时间自掏腰包向东平县捐款60万元,并动员两家企业分别捐款20万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大爱和家国情怀。“守望相助、与人为善”是对耿进平的真实写照。2016年,耿山口村建社区,耿进平毅然拿出1000万元用于补贴困难群众的房屋差价。30年来,耿进平累计捐资3000多万元用于抗震救灾、扶危解困、助学兴教等公益事业,被大家称为“爱心书记”。
一名军人,就要有担当;一名干部,就要有作为。耿进平用行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