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双堠镇:完善长效机制 保障稳定脱贫
鲁网12月10日讯 临沂市沂南县双堠镇是山东省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脱贫攻坚以来,该镇聚焦贫困村“五通十有”和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底该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累计脱贫贫困户4602户贫困人口10734人,19个省扶贫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双堠镇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防止新增返贫发生
双堠镇将收入型贫困和支出型贫困作为相对贫困识别的基本条件,按照比例法与低保收入系数法相结合的方式测算,将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500元确定为相对贫困标准线。将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且“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达标作为相对贫困的退出标准。明确了“七优先、十三不准”的工作原则,规定了低保特困、患重病、因灾因意家庭作为优先识别纳入群体。
为保障相对贫困人口应纳尽纳,该镇采取主动识别和申请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定期纳入和即时纳入两线纳入方法。定期纳入即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直接认定一批,同时对农户本人申请的认定一批;即时纳入是指对于发生病灾的特殊户,符合要求的可以即时申请,即时纳入。目前全镇新识别相对贫困人口84户157 人。
在脱贫攻坚帮扶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适度帮扶原则,沂南县扶贫办与行业部门,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形成“1+N”政策帮扶体系(1个扶贫办+N个行业部门)。扶贫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及时跟进落实帮扶政策,确保帮扶效果。目前该镇扶贫办已协调各行业部门为4名相对贫困学生办理“雨露计划”;按照政府补助15000元,剩余户里自筹的方式,改造相对贫困户危房4户;为84户相对贫困户全部通上自来水。
全面做好扶贫政策延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盘活现有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现资源统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双堠镇仲山村、佛住村通过“三先二分一服务”模式,发展中药材1000亩,助推年户均增收3000元。
加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增强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后劲,2018年以来先后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580余人次。利用扶贫资金2200万元,建设扶贫加工车间13个,吸纳群众就业530人,其中贫困人口196人,年人均收入18000元以上。
将孝善文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开展孝老爱亲行动。同时,持续推进由老人子女缴纳孝心基金、社会爱心捐助及政府、村(社区)补助资金为补充的“孝心养老基金”模式,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养老扶贫事业,拓宽老年人增收门路。
继续探索扶贫特惠保险机制,形成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之外的有益补充,解决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难题,化解因病致贫、因意外事故返贫风险。
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监管,夯实群众增收基础
双堠镇成立项目管护领导小组,每个村成立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工作队,对脱贫攻坚以来建设的61个产业项目实行每月进行检查、调度,了解项目运营及管护情况,对发现的131个问题督促相关人员进行了整改,对经营出现的2个困难项目,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确保项目正常运营。指导各村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计划,根据稳定脱贫需求,及时调整村集体留取比例,保障贫困人口收益。
健全扶贫资产管护机制,指导镇村签订扶贫项目管护责任书61份,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要求,项目所在村确定一名村干部负责后续管护;同时为规避扶贫资产损坏和流失的风险,投入资金80000多元对易受损害的农业大棚、加工车间、光伏电站等经营性扶贫资产统一购买财产商业保险,确保了扶贫资产长期安全运营,助推乡村振兴。
对因管护缺失等原因导致扶贫项目废弃闲置损毁,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据相关规定和纪律要求,严肃追究镇村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讯员 代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