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民企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视频
□记者 纪伟 报道 临沂奥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控室。
■编者按:
送走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年伊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多个维度的创新故事,看看他们如何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创出“独门绝技”。敬请关注。
□ 记者 纪伟 通讯员 董青
2020年12月29日上午,在临沂市罗庄区城郊,临沂奥星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反应釜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由于企业前几年完成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偌大的车间里鲜见工人身影。
“我们只是沂蒙老区的一家小小民营企业,但最让我们自豪的是,这些反应釜里生产出的添加剂,最终用在了高铁动车组的电缆上,复兴号现在用上了‘沂蒙造’。”陈子彦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据他介绍,奥星化工成立于1998年,最初只是一家依靠引进德国技术,生产低端添加剂的小企业,目前技术员与车间工人合计也才150人左右。但这几年,随着不断深耕主业,升级技术水平,奥星化工不仅可以为高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其生产出的多个型号产品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打破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
陈子彦坦言,其中奥秘就是用好了产学研结合这个创新“利器”。
转型出现在2012年。当时,陈子彦与青岛一家高校的科研团队合作,希望能一起研发一种用在阻燃电缆上的氯化聚乙烯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以让橡胶具备更高的耐温性和耐腐蚀性。在此之前,这种产品只有美国一家公司可以生产,依靠其垄断地位,每吨售价一度达到六七万元。
“当时我们和科研团队一个出厂房和生产线,一个出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铆足了劲儿想完成这项技术的攻关。”陈子彦回忆,大约只用了不到一年,两方合作组建的攻关团队就获得突破,并很快将新产品投入市场。加上足额利润之后,奥星化工生产的同类添加剂售价也不过每吨一万多元。
这次成功的抱团攻关不是孤例。自那以后,陈子彦尝到了产学研合作的甜头,奥星化工又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对接洽谈,开发出了多个型号的添加剂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企业成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只能生产一些建材产品的添加剂,技术门槛低,利润率也不高。正是从2012年起,我们打开了发展思路,开始不断升级技术,向高端市场迈进。”陈子彦告诉记者,目前奥星化工的市场占有率虽然还不是国内市场最大的,但在产品类型方面,却独占鳌头,“可以把业内企业比作卖果汁的小摊,其他企业一般只能生产一两种果汁,但奥星化工凭借丰富的技术储备,可以同时生产西瓜汁、苹果汁、橘子汁等七八种类型的产品,所以我们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目前,奥星化工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攻城略地,还出口到了46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2010年时,奥星化工就开始接触海外市场,那时公司还只能出口低端的建材产品添加剂,这几年公司不断推出高端产品,接连叩开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和国际上的老牌强企同台竞争。现在,来自国外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了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三成以上。
2020年下半年,陈子彦又与复旦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合力攻关一种聚丙烯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完成了小试阶段,下一步就是从实验室来到企业的生产车间,进入中试阶段。目前这种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等这项技术成功突破之后,可以将其售价从每吨17万元以上,降低到2万元左右。
在陈子彦2021年的发展计划里,不仅要让这种新产品顺利实现量产,还要和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外国人靠着先进的技术,把产品高价卖给我们,我们办企业也得不断创新,拿出更好的产品,去全世界挣钱。我希望,未来不仅是复兴号用上‘沂蒙造’,全世界也要用上‘沂蒙造’。”陈子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