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底色
鲁网5月20日讯(记者 杨成喜 路雅平)“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坐落于费县的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管理工程系,致力于将沂蒙精神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让沂蒙精神的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底色。
临沂,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诞生地,境内红色资源丰富。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所在的费县,就拥有“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和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役纪念馆等知名红色资源。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临沂校区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赵辉,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沂人,从小听到大的红色故事,也早已浸入他的血脉里。在博士毕业来校工作后,他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
在赵辉的推动下,管理工程系注重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融入到课堂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主题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党课、团课,通过开设沂蒙精神选修课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课程化,以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式课堂等多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实施教学,打造红色文化鲜活的思政示范课堂,在教学过程全面灌输融入爱国教育、沂蒙精神、理工精神,同频共振,齐抓共管,拓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管理工程系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高度结合的优秀课程,培植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善于驾驭红色基因传承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团,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基础,深化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使校园成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主阵地,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传承党与群众的鱼水情深。
谈及如何把沂蒙精神融入育人体系,管理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何晓晴说:“可以概括总结为‘一主两翼三融合’的实践探索。”“一主”即将沂蒙精神融入育人体系为主要目标,注重把沂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将沂蒙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性教育,完善“用政治理论教化人、用文艺作品感染人、用校园文化熏陶人、用文化场馆引导人、用科学研究提升人”的系统化育人体系。
赵辉介绍,“两翼”即融入沂蒙精神的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条途径,校区地处沂蒙这片红色热土,有丰富的沂蒙红色教育文化资源。管理工程系一方面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将丰富的沂蒙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课堂思政建设,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以沂蒙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对沂蒙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受和感悟,使之成为一个联动的课程体系。
“谁不说咱家乡美活动,作为该系王牌活动,是学生们讲述各自家乡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何晓晴说。“一开始学生们都注重讲述家乡独具特色的吃喝玩等信息,几届活动下来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有意义,后来我们就强调以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为元素,重点挖掘一下家乡的文化内涵”,学生会主席李文哲告诉记者。在学校的要求下,来自各地的学生,逐渐地都将家乡文化的目光盯向了红色文化。如今,“谁不说咱家乡美”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涌现出了一大批讲述家乡红色文化的好作品。
让教学形式“活”起来,管理工程系积极探索“三融合”——沂蒙精神与榜样教育、理工精神相融合,通过沂蒙精神进课堂,先后组织成立了“弘扬沂蒙精神”志愿服务队、赴诞生地重温“沂蒙山小调”实践队,着力引导学生向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致敬,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讴歌沂蒙精神的影视剧、参观沂蒙红色基地并举办了“沂蒙精神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大力推进沂蒙精神进校园,让沂蒙精神在校园内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通过“榜样引领前行,使命呼唤担当”微党课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讲述红色文化。以“重温沂蒙精神,助力老区乡村振兴”社区双报到、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实际行动中诠释“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
赵辉认为,多渠道拓展沂蒙精神育人新模式,让教学成效“实”起来,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区的文化血脉,根植于全校师生的心中。
一直以来,管理工程系坚持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推动学风建设,紧紧依托校区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氛围熏陶学生,以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教育学生,用红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让赵辉一班人自豪的是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考研率逐年攀升,专升本率达到了48.54%,平均每年200余名专科生在校期间通过自学考取了自考本科学历证书,至今已有86名专科生通过自考本科学历成功考取研究生,实现了三年专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的蝶变。每年10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佳绩,90余名学生在省级竞赛中获得奖项。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杠杆,为每一位从这里毕业的当代大学生烙上红色精神印。
多年以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管理工程系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运用新理念、新要素、新技术革新,将沂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当好沂蒙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自觉践行者,为学校扎根革命老区,办沂蒙人民满意的大学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