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烟台海洋牧场向海要粮“小网箱”变身“大粮仓”
近年来,依海而生的烟台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由浅海到深海,由打渔捕捞到海上“造田”。
从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耕海1号”到烟台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从“山东标准”唯一试点项目到构建“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的产业体系,推动实施“百箱计划”。
万顷碧波,海上“粮仓”正在加速崛起。
筑梦“海底乐园”——
构建“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模式
青山如黛,碧海无垠。在烟台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耕海1号”宛如一条项链“镶嵌”于海面之上,以其优美的线条绘就出一幅海上“醉美”的生态画卷。
“耕海1号”项目分为两期,2020年7月10日一期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建立“智能网箱+生态筏架+人工鱼礁”的立体化养殖模式,构建海洋生态系统,为各类海洋生物繁衍搭建“海底乐园”。
“一期平台的智能网箱总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每年可养殖斑石鲷、黑鱼等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充分满足经济性、观赏性和休闲渔业垂钓多样性需求。”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牧场部养殖经理张壮志告诉记者,“人工鱼礁建设可为鱼类、贝类、海参等海洋生物提供优良生活场所。”
作为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耕海1号”打造了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餐饮住宿、休闲垂钓、海上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保障平台,构建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实施“百箱计划”——
开启“大渔带小渔”惠民模式
乘着快艇,一路向前,远远看到在黄渤海交汇处,一座座智能网箱矗立在海天之间。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等分立于黄海海面。“经海001号”为亚洲单体最大深海智能钢结构网箱,网箱为68m*68m*40m的坐底式网箱平台,养殖包围水体约7万立方米,单体网箱年产渔获 600—700吨。网箱平台采用风光储能作为日常电力供应方式,通过自动投喂、水下监测、水下洗网等设备,实现了网箱平台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
“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重点围绕深海网箱适养鱼类,同时辅以海面藻类种植和海底贝类底播,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物生态系统。”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科研部史经理介绍类野生养殖的实现模式,“海带等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给鱼类提供充足的氧气,鱼类的残饵和粪便中,产生的有机氮会被底播生物吸收,分解出的无机氮是海带生长需要的肥料,不仅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还能保证养殖活动不会对海底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通过打造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烟台深远海养殖粗放型生产模式,使烟台进入深远海智能化时代。
2020年,烟台启动了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百箱计划”,经过两年的发展,“百箱计划”实施渐入佳境。2020年7月,经海渔业走进长岛南隍城岛及大钦岛,通过“大渔带小渔”的惠民模式,与当地养殖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共订购140多万尾黑鲪鱼苗。
黑鲪鱼成长周期为三年左右,经海渔业推行的“大渔带小渔”养殖模式,渔民们只要一年半便可以将鱼养至约定规格。
向海向未来,新路谱新篇。“耕海1号”通过“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发展新模式,拓展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经海渔业以“大渔带小渔”的惠民模式,通过“一条鱼,一个产业链”全产业链布局,推动海洋渔业向装备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