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红色印记 探寻峥嵘齐鲁

2023-07-05 12:25:5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5日讯(记者 赵家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人民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和特质的沂蒙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兵到山东去

  位于莒南县大店镇的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古朴的青砖墨瓦,不改昔日的庄重宁静;深阔的院落里,檐廊交叠,草木青翠。1941年,八路军115师迁至莒南大店,当地庄氏家族中的有识之士献出自己的宅院,作为机关办公用房。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里一度成为了115师和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西门

  1938年10月,鉴于山东敌后抗战的大好形势,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提出“派兵到山东去”的指示,同年12月,由罗荣桓率领的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挺进泰西,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痛击日寇,随之,六八六团东越津蒲铁路,进驻新泰、蒙阴、费县、泗水等县边区。打开了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115师在鲁南的节节胜利,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和决心。随着鲁南大片根据地的开辟,各地纷纷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同时,115师所到之处,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群众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处处可见。

  115师师长兼政委罗荣桓,从最初抱病入鲁,他在山东战斗生活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中,有将近3年的时间都是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他的呕心沥血,使山东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为全国抗日战场上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新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1

  从1938年进入山东,115师与齐鲁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到抗日战争结束,115师在山东共进行了2.6万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50余万人,长时间地钳制着日军的行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胜利走向胜利

  蒙山巍巍,沂水滔滔。临沂沂河东岸的河东区“前河湾”,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村落。1947年1月23日,华东野战军在这里诞生,华东军区在这里成立;这里还是中共中央华东局驻地、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新四军军部最后驻扎地。如今这里早已建起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展馆。

  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坐落于山东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军部街1号,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党政军领导中心所在地,是华东野战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

  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机关、华东军政大学、山东省支前委员会驻扎于临沂前河湾村。陈毅、粟裕、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先后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白塔埠战役和临沂南线阻击战,制定了莱芜战役的作战计划和策略,形成了孟良崮战役的战术思想。1947年1月,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主力、山东八路军一部及山东军区部队在前河湾村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

  走进纪念馆,迎面可见的是大厅正中央屹立着的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并肩站立的雕塑,向两侧墙上望去,华东野战军所参与的重大战役和在战役中荣获的军功奖章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地映入眼帘,一场场激烈、残酷的战役浮现在眼前,仿佛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呐喊声、嘶吼声回响在耳旁,此刻,墙上的勋章格外荣光且沉重。在那段腥风血雨、血战疆场的革命岁月里,无数不畏牺牲的战士们身体力行地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跟随讲解员进入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当年新四军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水桶、文件箱、豆油灯、药臼子、黑碗等,也可以看到他们曾经战斗时所使用的一些武器装备。从“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到“厉兵秣马、全面备战”,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张饶等关于派韦国清率部担任鲁南防务等致四师电、中央军委关于三师等北进部队应迅速行动的指示以及军委对黄克诚关于三师到山东后立即北进不停的相关文件,同时,纪念馆还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生动形象地还原了部分当时战士们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仿佛穿梭回了当年十分清苦的生活和充满枪林弹雨的战场。

  纪念馆里陈列着的一件件历经风霜雨雪的历史实物,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一幅幅无比珍贵的旧时照片,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畏困难、冲锋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强大信念。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