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让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绚烂光芒

2023-07-05 19:43:4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5日讯(记者 赵家豪)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山东潍坊始终坚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用心讲好“潍坊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绚烂光芒。

  昌邑北部,是抗战时期的“渤海走廊”行经之处。在抗日战争中,这一带一度成为连接胶东抗日根据地和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唯一通道,也是胶东通往沂蒙根据地和延安的必经之路,当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日、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证了这条“红色交通线”的畅通无阻,中共抗日力量也通过这条通道输送了大量的干部、黄金和军用物资,对整个山东抗战事业乃至全国抗战事业的胜利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7月2日,记者走进昌邑市卜庄镇西董村,“胶北特委旧址”几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梁辑卿旧居、董家药铺旧址、董书香故居……青砖、白墙、红瓦,“修旧如旧”的房屋显得格外庄重。就是在这里,中共胶北特委打响了开辟“渤海走廊”的第一枪。

  中共胶北特委是在昌北、潍北地区抗日力量出现空缺时,重新燃起的革命火种,对昌北、潍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发展和延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卫了有“红色生命线”之称的“渤海走廊”的安全通畅,连接起胶东军区通往沂蒙根据地和延安的这条红色交通线,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马渠村是个拥有三千多人的大村。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位于“渤海走廊”的马渠村是昌北县委驻地。为了保卫县委、保卫家乡,马渠村人民积极参军参政,拥军支前,对敌斗争顽强,民兵威震四方,掩护干部伤员,积极参军参政,被誉为昌北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村”。

  近年来,龙池镇和马渠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打造了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形成了融党史党性、家风家训、政德政风三位一体的红色龙池基地格局。

  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是以龙池马渠村史馆为中心,包括魏惜珍、魏坚毅和陈挺等名人故居、县委宣传部旧址、革命烈士魏汝干和魏振栋等的故居等一系列革命遗迹的还原和展示,通过利用村史馆和还原名人故居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铭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加美好的理想去努力奋斗。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写下这首诗后,将“尽美”作为自己的名字,彰显自己的志向与主义。那就是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1918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沪上归来,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担任书记。1922年7月,他再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随后,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病逝,终年27岁。在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IMG_256

  斯人已逝,英魂长存。在王尽美的家乡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近年来,当地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修缮王尽美故居,建成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建设尽美干部学院、北杏村史展馆、党建融联体展馆等红色文化传播阵地,打造尽美红色小镇,不断挖掘和弘扬尽美精神,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党性教育基地服务中心。

  而今,大北杏村外的乔有山上依旧树木葱茏,山下果真已沧桑巨变。通往村里的公路上,“尽善尽美”4个字随处可见。人们从山东各地而来,在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先辈的事迹。王尽美的孙辈亦常来常往,宣讲他的事迹。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