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23 聚焦凫靥裘斗篷 鸭头为丫头

2022-06-26 13:23:1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柳延秀  

  薛宝琴闪亮登场,她的核心戏点,是贾母给她的那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fú yè qiú)。四十九回末【此文线索在斗篷。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只一斗篷,写得前后照耀生色】。

050红楼梦   雪日红梅41

  宝琴来到众人面前,大家一下子都把注意力放在斗篷上。宝钗问斗篷是那里的?宝琴笑道老太太给的。香菱上来说,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反驳说:那里是孔雀毛,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

  凫靥裘斗篷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咏梅后。首先一个远景镜头,将宝琴缥缈清雅的气质展现出来;然后通过众人赞叹,特别是贾母夸奖比画上的人儿还好看,一个仰角近距特写镜头,展现了宝琴之美。

  当时茫茫白雪世界,贾母忽然看到宝琴披着那件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着笑道(原文):

  “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与薛姨妈说笑一会儿后,意犹未尽,又念叨宝琴比画儿上还好。宝琴雪下折梅的情景,贾母为什么如此在意?特别两次重复强调“这件衣裳”,不觉得奇怪吗?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宝琴穿着那件凫靥裘和雪中折梅的画面,打动了老太太的心!

  关于老太太的提问,众人回答都说像《艳雪图》。艳,美女也;雪,雪地里;《艳雪图》顾名思义,不就是雪中美女的图画吗?这的确和雪中折梅的宝琴有些相像。那为什么老太太不认同呢?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答案只有一个,大家只说到画上,说到面上,没说到老太太的心眼里。老太太在意的是,“画上没有那件凫靥裘衣裳,人也没有宝琴好看”。第二天早饭后,贾母又叮嘱惜春,一定要把那情景画到画上,要照模照样,一笔别错,看老太太对此多么用心啊!

050  红楼梦 雪日联诗1

  这件凫靥裘衣裳确实不一般,十分重要。一是脂批告诉“此文线索在斗篷”;二是文中所有斗篷的描写,都是从凫靥裘延伸出来的;三是贾母十分在意那件凫靥裘;四是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在四十九回两次评价凫靥裘,第一次说:“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第二次说“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作者惯用谐音表达思想,如果“鸭子头”暗指丫头,综合以上四点,是否可以推断,宝琴原来是个丫头?这样以来,凫靥裘斗篷,无论是宝玉兄妹,还是钗黛几位表妹,贾母唯有送给宝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不仅如此,还有更有力的证据!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家行酒令,湘云规定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后来,湘云和宝琴对上了手,湘云输了拳,请酒面酒底,宝琴笑道:“请君入翁”。湘云便说道:

  奔腾而砰湃,

  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锁缆孤舟。

  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头上那有桂花油?

  1.“奔腾”句——出自北宋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形容风声如波涛奔腾澎湃,这里指波涛。

  1.   “江间”句——出自杜甫《秋兴》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兼天,连天、滔天。
  2.           铁索缆孤舟——骨牌名。

  ⒋一江风——曲牌名。全句有俗话“船遇当头风”之意。

  5.不宜出行——旧时迷信做法,出门远行要挑选吉利的日子,历书中有相应说明。

  6.桂花油——古时妇女用的搽发油,有桂花的香味。

  译文:大风突起,江水滚滚,波涛奔腾不息,声势浩大澎湃;天地之间,汹涌滔天。孤独的小舟啊,一定要锁住铁链;既然遇上了满江的大风,千万可不要出行。

  这个鸭头,如果不是那个丫头,那她头上哪有涂抹的桂花油?

图片1

  酒令在小说中多次见到。酒令内容往往按人物性格、命运,涂上了一层象征性的色彩,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湘云的酒令,半是豁达、半是嬉笑。最后,她一边吃着鸭头,一边举着箸子调侃,让众人越发笑起来,引的晴雯,小螺,莺儿等一些丫头都走过来说:“云姑娘会开心儿,拿着我们取笑儿,快罚一杯才罢。怎见得我们就该擦桂花油的?倒得每人给一瓶子桂花油擦擦。”湘云行酒令的对象是薛宝琴,她调侃的真正对象自然是薛宝琴,也就是说,湘云拿鸭头调侃,是在暗指宝琴是丫头。

  看,湘云其实在反复暗示:薛宝琴是丫头。如果第一次“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只是暗示;那么那二次“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是含蓄的表达;那么第三次“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有桂花油?”便直接点明了,宝琴就是丫头。

  

责任编辑:殷会丽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