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赓续血脉 传承基因 全力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

2022-09-19 15:38: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9日讯 近年来,昌邑市探索形成“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目前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居全省首位,先后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突出“三个转变”,确保革命文物“保得住”。在参与主体上,实现由文旅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转变。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红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成立文物保护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文博专家联系镇街区等制度机制,形成了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资金来源上,实现由政府单一投入到政府、社会多元投入的转变。近三年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引导利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等20余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在工作推进上,实现由被动守摊向主动作为的转变。先后赴5省8市400多个村庄,走访老战士、革命先辈后代600余人次,保存文字记录40多万字、影像资料2000多小时,最大限度保存和丰富了文物史料。

  搭建“三个平台”,实现革命文物“用得好”。搭建红色展馆平台,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载体”。探索共建共享、群众参与的“众筹”模式,由群众提供展品,所有权归群众所有,展馆拥有展示权,建成姜泊村史馆、瓦东村史馆等红色村史馆110余个。搭建集群发展平台,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品牌”。将工业集群发展思维运用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来,比如,在龙池镇构建以市委党校新校和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为核心,红色马渠、星火瓦城、英雄白塔三个片区为支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等五个展馆为特色的“一心、三区、五馆”格局,打响了“红色龙池”品牌。搭建宣传推广平台,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声音”。

  推动“三个融合”,促进革命文物“活起来”。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把革命文物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87处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团体4000多批次、20多万人次,营造形成学习先烈、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发展红色旅游深度融合。规划打造龙池镇、卜庄镇、下营镇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红色文旅综合体,让革命文物资源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群众增收的“金名片”。近三年来,红色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提升群众道德修养深度融合。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阵地,通过举办红色诗词朗诵会等活动,在增强革命文物生命力、革命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干群素质,先后涌现出舍生忘死的公安干警李纪友等先进典型,崇尚英模、弘扬正气的社会正能量蔚然成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下步,昌邑市将深入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坚决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总方针,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推动文物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新发展,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展现昌邑担当、贡献昌邑力量。(通讯员 魏文文)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