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爱唠叨

2022-09-30 21:03:0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母亲爱唠叨,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我知道,都是因为她日渐苍老的原因。

  俗话说的没错,人上了年纪,就愿意回忆,就爱唠叨。母亲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我记忆中,老人家从70岁后加速衰老,因为六年前腿部动过一次股骨头移植手术,走路要靠助行器,腰也弯得厉害,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在儿女眼里,再也看不见、找不回那个十分要强、风风火火的样子了,有时候,我在心底里很可怜她的无能和无助。我深知,母亲一直把我当孩子一样疼,每次回到家,她都不停地问我吃饭了吗?可是,她都没有能力去锅台做饭了!

  总之吧,母亲变得爱唠叨起来。

  一

  母亲常唠叨,自己的命运是苦尽甘来。母亲出生在一个复员军人家庭,在家排行老大,她还有个弟弟和妹妹,妹妹长到了十几岁时,因哮喘病不幸夭折。母亲常说,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长得漂亮可爱,又能干活,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实在太可惜。还有更痛苦的,是母亲还常念叨姥姥只活了55岁就走了。我对姥姥音容相貌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记得姥姥有病那年,为减轻病痛,姥爷采取土办法,为她用桑树枝炙烤疗伤的时候,姥姥经常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令人心碎。

  父亲就是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嫁过来后,他们一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起不知疲倦地抚育培养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艰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像千千万万中国百姓家庭一样,家里的日子过得日渐滋润起来,我们姐弟三个很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村里老少爷们既羡慕,又钦佩,母亲更是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常常见人就不由自主地诉说自己命运先苦后甜的过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

  有人说,人这一生与父母是一种缘分。母亲常唠叨,她和我的缘分,不仅特别,而且让人羡慕。母亲生日那天生了我,以后的岁月里,当母亲上了年纪,儿女为她过生日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令人羡慕的“双生日”,自己是沾了母亲的光。

  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每次回家,母亲就说,那年生我的时候,亏了时间赶得及时,不然的话,会在肚子里憋坏的。

  那年阴历5月初,正是农村忙着麦收的季节,等到父亲推着胶轮车辗转把10多里外的接生婆接到家里时,接生婆吓得脸都变了色,不停地说,我在娘胎里已经超了月份,如果再晚一步的话,肯定会憋死的。就这样,母亲虽然是顺产,但也经受了不少痛苦,受了很多罪。那个年代,接生婆不要什么东西,在家里只有两块钱的情况下,母亲坚持给了她一块钱,又塞给了她两把子鸡蛋。

  如今,母亲提起这件事就不止一次地嘱咐我,你得想着常去看看那个接生婆,千万别忘了人家!我随口附和答应着,有一次实在憋不住了,就大声地说,那个人早就过世了啊!如此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个事唠叨不停,我也就不断地答应着。说实话,有时我心里的确有些烦,但都没表现出来,我告诉自己,说吧,唠叨吧!只要母亲高兴就好。

  三

  母亲还爱唠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过困难日子的情景。父母都有着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忍饥挨饿的经历,那个时候,家里和邻居们一样,日子过得普遍清苦。和大多数小伙伴一样,我从小吃地瓜干煎饼长大,邻居家的自制豆瓣酱或腌制的咸菜,总感觉比自家的好吃,于是,我便串起了百家门,而且那时串门就像到自己家一样,吃了这家吃那家。自小记得,每次母亲炒菜的时候,都用小勺子从一个老式的油罐子里舀上一两勺。虽然油少,但就像吃香油一样,感觉特别特别香。以后家里条件好了,花生油都成箱成桶了,才直接从分装的小桶里往锅里倒,也明白了用油多炒菜才更香的道理。

  平时困难不说,过节的时候也不例外,只有逢年过节时,吃穿才能改善一些。有一年中秋节,下午放学后,我到小卖部和邻居家跑了好几趟,眼瞅着月饼里的红丝绿丝,馋得要命,一遍遍催着母亲快去买月饼,可是家里实在没钱买,最后,母亲买了几个桃酥算是过了节,还哄我们说是因为去晚了没买到,我们一群孩子对着圆圆的月亮,吃着桃酥也感觉分外的香甜。如今,每年还不到中秋节,家里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月饼,母亲就难免唠叨那年买不起月饼的无奈。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爱是坚强的。”

  贫困虽然刻在记忆深处,但母亲的刚强和细心呵护,却让我的童年时光天真烂漫、快乐幸福。记忆中,当年姥姥身体不好,需要母亲照顾,所以,从我记事起,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这里距离我们村仅四、五里地,山间的果园,留下了我的足迹;水边的菜地,也留下过我的欢笑。那时候每到夏天,看着在水里像条鱼一样游泳的小伙伴,我的梦想就是学会游泳。我从小喜好刺激的游戏,爱玩水戏水,有一回滑进菜园的一眼井里,幸亏被附近的大人及时救了上来。我下定决心学游泳,除找机会和小伙伴学,也和父亲学,父亲却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不敢下水就永远不会水,多淹几次、呛几次水自然就会了!”就这样,从浅水到深水,从河边到汪塘,从“狗刨”学起,再到“仰泳、踩水和潜泳”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实实在在地吃了几次苦,有几回,甚至是在水里挣扎着几乎喝饱了水,每次都幸亏被大人及时提溜上来的,有一次,我被呛得半天没醒过来,把惊慌赶到抢救现场的母亲吓得瘫倒在地,好在有惊无险。不经磨难难成佛!果真就和父亲说的一样,经过呛和淹的历练,我迅速成为我们那一带响当当的游泳能手!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我常常在夏天时候赤脚到学校,衣服也没几件新的,有时,母亲将姐姐的褂子稍微改下披在我的身上将就着穿。一大家人从头到脚的穿戴,在缺钱少物的家庭,全凭母亲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以及她的勤劳,在秋阳正午或秋月傍晚,或拆或补或缝,总能赶在秋雨袭来阴冷天时,让全家人有保暖衣服上身。吃的方面,家里也是经常用瓜干换来大米蒸着吃。因为父母的辛勤劳作,我们姐弟三个从来没被挨饥受饿。尤其是我,特别喜欢吃米饭,因为这个原因,一直被父母看好,经常用一句谚语说我“别看黄毛几根根儿,长大了准吃好东西儿”。等我真正长大了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父母那辈人对下一代的期冀,吃饱穿暖成为那个物质匮乏时期最朴素的愿望。

  四

  母亲常唠叨,尽管那时缺东少西,但她的能干和持家是远近闻名的。我出生在一个三面环河,一面靠山的小山村,清澈的汶河水滋润着这片冲积小平原,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的品质。“自大明卜居,子孙繁衍。”在后来的整理家谱活动中,才知道祖上自明朝嘉靖年间自外地辗转而来,专门选了这一方依山傍水的宝地。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和环绕小山村的水一样,他们有着过人的聪慧。记忆中,在我上小学时,才第一次依稀看到母亲的两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母亲,面容姣好秀气,一张她留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另一张则理着齐耳的短发,虽然风格不同,但看上去都十分精神,又非常秀气。母亲有着高小文化,村里人都夸她心灵手巧,不仅会剪纸,还能画一手很好的“鞋垫画”,大半个村里的姑娘媳妇绣鞋垫时,都会来到我家求母亲给画个“牡丹”“梅花”之类的“画作”,母亲总是乐此不疲。父亲识字不多,只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歪歪扭扭,可在生产队里,却是一把记账算账的好手。想来这也许就是我们姐弟三个得益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了。

  母亲结婚分家时,因为当时的年代贫穷和父亲兄弟多的原因,只得到一处祖上传下来的一座老宅的东屋。俗话说:“没好鞋,穷半截。”在村里,没有好房子住,就自然比别人矮半头。而他们没有怨天尤人,父亲利用冬天农闲时候,起早贪黑地去村北的石塘起石头,又一块块地推回家,手磨破了,腿也累肿了,他都全然不顾。而母亲负责盖房子的后勤保障,第二年就顺利盖起了两间南北向的堂屋。以后尽管翻盖了,但那凝聚着父母汗水的每块石头始终成为他们的骄傲。从记事起,母亲就常说,这两间石头房子是两人起早贪黑、流血流汗拼出来的结果,父母的勤劳,让村里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持家有道,她是个十分爱干净的人。每天一大早,她忙完农活后,就忙不迭地擦桌子凳子,然后赶紧钻进厨房准备一家人的早饭。随后,又拿着扫帚开始清扫院子,乖巧的小花猫,喵喵欢叫着跑到一边,随着母亲挥动的扫帚欢快起舞,旁边的大白鹅也不甘示弱,一边嘎嘎地叫着,一边张开洁白的一双翅膀,活生生一幅美妙的农家生活图画。

  随着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母亲又催着孩子们吃饭,小院子一下子就有了浓浓的烟火气息。哪块地里的庄稼该施肥了,哪块地里栽植的地瓜该翻秧了,哪块地里疯长的野草该锄锄了,就这样,在早饭桌上就谋划好了,饭后的父亲根据实际情况到大田里劳作。中午的饭好像没有那么规范,孩子们谁饿了,就找些好吃的吃,从大田里回来的父亲作为主劳动力,总是有炒鸡蛋或是别的热菜等着。印象中,每到麦收季节或秋天晾晒瓜干的时候,家里都是送饭到地头;晚饭照例又是一家老小的围坐在一起,气氛轻轻松松,啦啦一天的劳动收获和见闻,聊聊东家西家的趣事,有时候大人逗得我们围着饭桌转圈跑,咯咯地笑个不停,撒欢撒得过分了,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难免天气“由晴转阴”,哇哇地大哭起来。这时候就得哄上好一阵子,每到春秋时节,把饭桌抬到院子里吃的时候,最有味道。我们一帮孩子们放学后,顽皮地在大街上疯跑或在草垛里捉迷藏,玩起来就忘了时间,而母亲就在夜色中一声声唤儿回家。 

  五

  “大道无为,上善若水”。母亲不懂深奥的理论,但是母亲的善良是出了名的。这也成为母亲爱唠叨的话题。小时候,我是村里公认的“调皮鬼子”,母亲为我操碎了心。有时候,人家媳妇正挑水回家烙煎饼,我偷偷跟在后面,给水桶里放上牛粪或土坷垃,然后一溜烟跑掉了;邻居小孩正吃着难得一见的馒头,不留意间突然就会被我“抢”走;玩捉迷藏时,小伙伴被我猛地推倒在地,摔得鼻青脸肿……如此等等,母亲小心翼翼地赔了不知多少不是和笑脸,还得经常拿点鸡蛋红糖等稀罕东西去邻居家息事宁人。

  那时候,记得到村里的说书艺人都是借住在我家里,东家一缸子米,西家一摞煎饼的,母亲都给记好总帐,免费给他们做饭菜。我从小爱听书爱读书,在铿锵的渔鼓声中,“杨家将”的驰骋疆场,“程咬金”的三板斧,银枪将“罗成”,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或故事情节,我都能如数家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来也是对我最早的启蒙了。也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了好好上学才能以后有出息的目标。和父亲在集市结交为朋友的一个瘸腿大爷,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母亲伺候着饭菜,从来没有怨言。邻居的一个老嫂子家境不好,冬天下着雪跑到我们家,母亲赶忙盛上热腾腾的饭菜,把她感动得直流眼泪,口里絮絮叨叨着好人得好报的话语。母亲常说,人生在世,只要行善积德,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六

  村里人都佩服母亲眼光长远,这也是她最爱唠叨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一缕春风拂向大地。母亲的眼光敏锐,抓住机会向命运挑战。父母的计划,现在理解其实就是农村里说的会打算有谱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之后,寒来暑往,父亲侍弄庄稼就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三伏天里,父亲光着脊梁顶着热太阳在玉米地除草,却不让我们去帮忙,看着我们写作业忙着学习就十分知足,那古铜色的脸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晒得脱皮,虽然个子不高,我却觉得他特别高大。除了种好承包地,他还乐此不疲地到河滩里开荒,一下子就开了10多亩。他喂的母牛也很争气,连下了几个小牛犊。劳作期间,除了牵牛耕地等纯属男劳力的农活之外,母亲从不掉队示弱,在丰收的田野里,总留下他们辛勤耕耘的身影。

  看准当时市场放开的大形势,母亲和父亲一起商量着想法做个小买卖。作为农民没有什么大门路,那就从身边的粮食入手,为了每斤地瓜干多卖两分钱,父亲于凌晨三、四点钟登上“大金鹿”自行车骑行80多公里去临沂卖,回来时为避免空车,再捎上一百多斤芹菜返回到集市上售卖,每斤能赚几分钱的差价;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去菏泽贩卖绿豆,母亲执意一起去,来来回回10多天,两人各自骑着自行车载着300多斤的货,一路上就吃自带的煎饼和咸菜,总共赚了不到50块钱,心里却乐开了花。

  那时候,家里虽然有了承包地,我们家劳动力却最少。那年姐姐高中复读时,父母压力最大,邻居劝他们干脆把孩子拉下来干农活吧,母亲却直摇头不同意。有一回,因为弟弟上学得交7元的学费,家里确实没有,她就想法去借。清楚地记得有年冬天,母亲大早起来,迎着风雪,骑自行车赶去20多里路外的学校,给我送住校一周的饭,在路上摔了好几个跟头。母亲还说,有一次最困难时,父亲为了孩子的学费,去村里信贷员那里申请贷款30元,信贷员讥讽父亲说,孩子上完学不还得回家干庄户?但他们很倔强,坚决不同意。

  当时父母就一个心愿:只要孩子愿上学,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应!就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背景下,我们姐弟三个相互鼓励,先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不久,母亲发现了一个商机。在为村里姑娘媳妇画鞋垫的同时,她试探着用红的黄的紫的各种丝线绣起枕头的两边的“顶子”,当时流行一时,有时候为了多挣几毛钱会绣到凌晨。

  这样虽然挣钱,但太费功夫,她灵机一动,何不进行转移加工,于是,母亲找到村里一些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让她们绣,然后自己回收起来统一出售。为节省时间,她又创新性地买来几种颜料,临摹写上篆体“花开富贵”、“幸福如意”等等,替代了手绣,深受市场青睐。后来,母亲又专门坐客车跑到临沂批发市场采购各色“花线”予以经销,来回就是一整天。从此母亲一干就是十几年,用她的话说,越干越上瘾,在乡村每5天的赶集期间,她算好一、三、五,二、四、六的日期,几乎每天都在集市上出摊。当然也有困难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记忆犹新,骑自行车赶了70多里路赶集,一天才卖了七毛三分钱。因为母亲做买卖活络,生意逐渐好起来,以后每集最多时挣10多块,在上世纪80年代,这无疑也是笔不小的钱。

  七

  高尔基关于母亲的一句名言,“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父母的晚年虽有病痛的不幸,但也是幸福的。心目中高大的他们日渐衰老,我们作为儿女的很心疼,更是尽心尽力地孝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姐姐和姐夫把他们老两口接去他们家,好吃好穿不说,还带着他们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名山大川旅游观光,开眼界、长见识。逢年过节,儿子、儿媳加之孙辈等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更能感觉到父母的知足和愉悦。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平凡生活中,他们有着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他们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这些年来,他们的孩子工作立业、成家生子,各个小家庭的条件,也一步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而有照顾得不到位的时候,母亲不仅从不抱怨,而且经常嘱咐儿女:要好好忙自己的事,单位和国家的事重要啊!

  雨果说过,“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母亲影响着孩子们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在生活中自信和豁达。如今的母亲,尽管自己心里极不情愿,但现状是连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照顾的她,变得越来越爱唠叨了。在当下可随时网购、家用电器齐全的今天,母亲唠叨的话题都成为了历史。面对社会的进步,我想,她唠叨的艰难生活经历中,蕴含着奋斗的坚强,历史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非常有必要让年轻人知道他们曾经经历的生活,从而倍加珍惜新时代的各种美好。

  前些日子,读了杨绛老先生96岁高龄时写的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颇多感悟。书中语:“人性本善,其灵性和善良是天生的,而百善孝为先,不要留下遗憾。”是啊,人生是短暂的,常常有人慨叹“子亲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而从现在做起,特别在父母年纪大了的有生之年,心怀“孝敬父母从来不晚”的敬孝之情,从小事和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

  透过母亲的唠叨,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更深深地体会到,为人子女,唯有用心用情地热爱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感恩社会,人生才能从容、洒脱和幸福。联想到今年的热播剧《人世间》,我更加读懂了父辈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和不改的初心,更加理解了平凡人面对困难曲折如何的不屈和坚强,更加感受到了他们眷顾家庭抚育儿女的人性之美好!

  “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这种平凡中的真情,平淡中的温暖,平实中的烟火,其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必将昭示激励着人们不断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鲁迅说,“母亲是伟大的。”

  母亲,永远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文/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责任编辑:李秀娟
新闻关键词: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