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34 年贵妃薨逝的疑问
作者:柳延秀
由于年贵妃涉及年羹尧事件,又缺乏详实的史料,她的去世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了历史谜题。
一、历史记载的疑问
《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体素病羸。于今三年未遑药饵渐次沈惙。朕心深为轸念。贵妃可封为皇贵妃,礼仪依皇贵妃例行。未几,薨。”。
“于今三年未遑药饵渐次沈惙”,意思是说:至今三年来没有时间用药,逐渐忧伤病重,抑郁症的典型表现。试问年氏贵为皇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竟连用药的时间也没有?皇宫御医很多,服侍她的人多了去了,怎么能耽搁了治疗?
冯尔康的《雍正皇帝全传》记载,雍正二年青海大捷后,雍正给年羹尧的复奏中说:“贵妃甚好,福慧上好,特谕尔喜。”这是雍正对年羹尧亲自说的,贵妃的身体很好。第二年他竟说贵妃“体素病羸,于今三年未遑药饵渐次沈惙”,怎么前后矛盾呢?
二、年羹尧案件的牵连
年氏一生秉性柔嘉,用心侍奉皇上,小心恭奉皇后,克勤克俭,深得宠爱。哥哥年羹尧本来刚立大功,众人仰慕,风光无限,没想到转眼之间,确像过山车一样,命运急转直下,成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人呢?她能不心碎吗?
是的,年妃生育频繁,子女连续夭折,可能造成体质虚弱,面对残酷的宫廷斗争,会感到力不从心。雍正初年,她身居高位,圣眷优隆,但兄长突如其来的噩运,对一个读书知史、性情谨慎的女子来说,内心恐怕难免有忧谗畏讥的焦虑。
《清世宗实录》卷之三十九之三年十二月甲戌(十一日) ,议政大臣刑部等衙门题奏:“将年羹尧立正典刑。其父、及兄弟、子孙、伯叔、伯叔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以上者,俱按律斩,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及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为奴,正犯财产入官”。
年妃死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时间刚过半个月,尸骨未寒,朝廷就部议年羹尧,当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年氏一门坐罪。年妃在死亡之前,这个题奏内容极可能就已经在酝酿之中。如同《红楼梦》冯紫英的行酒令,或许通过“细打听”,或许通过某种渠道,年妃有所耳闻。
三、年妃内心的煎熬
年家在明朝就世代为官,入清后,祖父、父亲、兄弟,三代仕宦江南,贵妃祖父为进士,父亲曾为内阁学士,兄弟为翰林,内阁学士,侄子年熙十二三岁即中举人。年家是典型的江南世家,赫赫扬名了几
个世纪,怎么轮到自己夫君做了皇帝,反要全家治罪,面临灭顶之灾?自己活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脸面和意义?
这放在谁身上,也会想不开的。如此惊天大案,会有较长的办案时间,在这些煎熬的日子里,各种只言片语、小道消息,会象雪花一样,源源不断传入年贵妃的耳朵,加剧她的痛苦忧虑。
虽然这时候的雍正皇帝,好象不仅没有迁怒于她,而且还对她倍加关爱,赐封示宠;但改变不了年氏内心的巨大压力、焦躁不安和伤心绝望,二人的相处可能变得尴尬无比。她深知圣心似海,深不可测,自己无力回天。一个多愁多病身,自然愈发羸弱。
现实就是这样,年氏皇贵妃突然死了,死后仅仅一个月,年羮尧被降罪处死。但因雍正帝额外开恩,年家除年羹尧这一脉获罪外,其余亲族最后只革职没再问罪;其父年遐龄虽受一定牵连,但去世时雍正特谕,仍依一等公礼下葬并致祭。
年氏皇贵妃去世,恰值年羹尧事件高度紧张、高度敏感时刻,年贵妃“病死”的记载令人生疑,她死得蹊跷,死得突然,有诸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所以,史界与文艺界历来除有“病逝说”之外,还有“绝望自杀说”,“勒逼自尽说”及“秘谕赐死说”,等等。如果《红楼梦》元春的原型是年妃,那么年妃之死,就有了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