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泉边话红楼》54通灵玉12贾宝玉什么时间开始了禅悟启蒙
作者:柳延秀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回目很直白地告诉,贾宝玉听戏,悟到了玄妙禅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禅悟的启蒙。
一
当回有回前诗:【禅理偏成曲调,灯谜巧引谶言。其中冷暖自寻看,尽夜因循暗转】。意思是佛家的禅理偏偏成了戏剧曲调,节日的灯谜恰巧成了生命谶语。其中是冷是暖,奥妙只有自己查看;如同到了夜晚,时光自然会变暗。
深入理解回前诗,前文元妃刚刚省亲,贾府如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繁华转眼即逝,贾府一步步开始走入黑暗。后文冯紫英马上就要来预报,“大风吹倒梳妆楼”;为消灾祈福,贾府大张声势地安排了打平安醮,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循暗转”。
看宝钗的生日宴,大家轮流点了一番戏后,贾母又让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满意,宝钗连忙解说,原文:
宝钗笑道:“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揾”是“擦”的意思,“处士”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戏文译成白话文:慢慢地擦去英雄的眼泪,恋恋不舍地离开温暖的家。告别慈祥的亲人,悲伤地剃掉一头黑发,来到莲花台下。好象无缘无故地,转眼就与尘世分离啦。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来去无牵挂。到那里讨得烟蓑雨笠,今后我要单行走天下?任俺穿着芒鞋、拿着破钵,随缘化斋走天涯!
看,这段戏文,把出家人出家时那一刻情感上的不舍、心理上的纠结、抉择后的解脱和对未来的随缘,描写地多么细腻、多么到位、多么感人!听戏时虽然有宝钗、黛玉、湘云相伴,你欢我笑,但宝玉疲于左右逢源。联想回目和回前诗,冥冥之中,谁说这段戏文不是宝玉出家的谶语?
有意思的是,宝玉对这段戏文的理解,是经宝钗不厌其烦的解说,才称赏不已;而后来宝玉出家,正与宝钗有着直接关联。一切正如脂批所言:【趣极!】区区的一小段文字,竟隐藏了这么多玄机。后来宝玉两次跟黛玉发誓,“我出家做和尚去”,其实都是在这里种下的因,结下的缘。
二
《红楼梦》整部书充满了宿命、谶语和玄机。在谶语中,诗是诗谶、谜是谜谶、戏是戏谶,都因果关联。当日众人制作的灯谜,谜底有爆竹、有算盘、有风筝、有更香,每个谜底都暗示了当事人的未来命运,每个谜底都不吉祥如意,所以贾政看了灯谜后,大有悲戚之状,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
众人的命运都有了暗示,那宝玉的命运呢?看他听完戏后,因湘云说黛玉长得像戏中小旦,宝玉、黛玉二人产生了矛盾。宝玉回去躺在床上生闷气,袭人前来劝解,因受《寄生草》的影响,宝玉赌气说自己与“大家彼此”没有关系,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这虽是一时的气话,却是参禅的缘起。他随翻身起来,提笔写了一偈,偈即带有佛教色彩的诗:“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他的偈语虽有参禅意味,但心中并非真悟,主要在表达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申述感情失意的苦闷。“证”,指领悟、彻悟,又指印证、验证。全偈可理解为:你去领悟我,我去领悟你,彼此都用心去领悟对方。但这都没有真正领悟对方,只是表面上的领悟。只有在彼此不去刻意领悟的时候,才能真正领会对方。
三
黛玉看后,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无需“领悟”,那才是双方心有灵犀的最高境界!黛玉的续词,干脆把宝玉的“最高境界”去掉,干干净净,顺其自然,达到了空无纯明之境。
薛宝钗听后,对黛玉的续词表示赞叹,并给大家讲了佛家六世祖惠能作偈语的故事。五世祖弘忍欲以偈语选择衣钵传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曰:“你这首偈还没有见到心性,只到了门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够了,但以这种见解寻求至高无上的佛理,恐怕还不行。”刚来寺中不久,正在厨房碓米的惠能,听了则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惠能随成了六世衣钵传人。
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仅仅是到了门口,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宝玉听了宝钗的佛学讲解,笑道我又不是参禅,不过是一时顽话罢了。是的,现在只是一句顽话,宝玉现在的佛缘,只是处于启蒙阶段,只要他还在享乐之中,佛是模糊的、潜伏的。
但当通灵宝玉丢失后,贾家被抄家,贾宝玉经历了家破人散,情场失意,种种不顺心的事情都上来了,佛缘便会被激活,出家便是他自然的选择,谶语也就变成了现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