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改向财政领域深度渗透 花到点子上更高效

2015-03-03 13:23: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过去这一年,方兴未艾的山东金融改革,正向财政领域深度渗透。借助金融工具和市场化理念,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式和使用效率正发生深刻变化,花得更高效、花在了点子上,尤其是金融与财政重叠度高的领域,已率先迈进改革深水区。

  未来的补贴当贷款质押

  苏以义是胶州市最早的种粮大户之一,2000年就在胶州市胶北镇陈家河头村流转了500亩土地,尝试规模种植。2013年,苏以义注册成立了碧沟河家庭农场,跻身新型农村经济主体,主种小麦、玉米、土豆等。去年全省粮食产量实现12连增,苏以义的家庭农场也不遑多让,小麦亩产突破了1200斤,农场毛利70多万元,比上年增收10余万元。

  “增收主要是粮食增产、农业补贴多的缘故。”苏以义说,去年获得的财政补贴特别多,这极大程度上支撑了家庭农场的增收。

  去年春旱,苏以义每亩地拿到抗旱补贴10元,秋季种植的玉米品种获补每亩10元,同时家庭农场获评青岛市深松免耕类机械推广示范园,每亩获补75元。不过,相比补贴带来的直接增收,更让苏以义欣慰的是,去年他成功将未来的补贴拿到现在花。

  原来,按照省农业厅的政策,2014年,山东省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6.58亿元,惠及全省1370万户种粮农民,平均每亩小麦可获补贴125元。苏以义就是受惠农户之一,粮食直补资金拿到6万多元。

  但补贴资金终归是“死钱”“小钱”,相比农业规模经营的开支,作用杯水车薪。

  苏以义介绍,按各年情况不同,500亩土地每年的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约需15万元到28万元不等,雇用人工费用支出约为15万元,这三四十万元是每年的“刚性”成本。2014年,苏以义还耗资30万元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晾晒场,并花费12万元改善了灌溉条件。不仅如此,今年苏以义还计划添置两台大型拖拉机,即使国产的每台也要六七十万,这笔开支也一度让苏以义很头痛。

  “之前没钱了就向亲戚朋友借,很少从银行贷款,贷到的资金量太小。”苏以义说。拿不到大额贷款的原因并不复杂,种粮大户土地系流转而来,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土地也未确权颁证,无法像国有土地那样办理抵押登记。

  苏以义没想到,最终帮他撬开资本大门的竟是“最不起眼”的粮食直补。

  去年底,青岛农商行为苏以义发放了140万元的3年期贷款,其中的50余万元是以苏以义的500亩小麦未来10年的粮食直补资金作质押。苏以义并不清楚,这其实是全省首笔粮食直补资金质押贷款。

  碧沟河家庭农场的500亩土地,每年可获小麦直补资金共6万多元,10年就是60多万元,银行按90%抵押率发放贷款50多万元。若未来出现偿贷风险,银行可向胶州财政局申请冻结补贴资金发放,并以此偿还贷款。

  银行的人给苏以义讲过这一模式的内涵:通过金融的介入,“期钱”变成“现钱”。不过,他还是习惯用自己的话评价:“没想到”、“这是好事”。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山东金改财政领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