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耕时节咋不见农忙景象?
新华网济南4月16日电(记者魏圣曜)“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眼下正值春耕春灌的关键时节,本应是农民大忙的时候,然而记者近日在山东农村地区走访发现,印象中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比较少见,田间地头的“人气”不旺。
站在菏泽市郓城县三合西村种粮大户张维国承包的310亩地地头,放眼望去,如果不是连片的地块中有一排界线林,几乎看不到头,而眼前几百亩耕地里只有零星几个人在忙农活。
“现在跟以前可不一样,以前要追肥、浇地、喷药,俺现在只需要浇浇地、喷喷药,都不用再追肥了。”张维国说,放在头两年,承包这么多地只雇七八个人忙追肥、浇地、喷药,是不可能的事。
张维国说,近几年春季,原本费时费力的追肥、浇地、喷药都成了“省心省力的事”,这都得益于新肥料、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经营。
“拿过去的‘重头戏’追肥来说,现在根本不用追肥了。”一谈起近几年用的新肥料、新技术,张维国打开了“话匣子”。前年小麦秋种时,他拿出50亩地试用了县里推广的缓控释肥,借助“种肥同播机”,小麦机械化播种的同时直接施深肥,一季小麦只施一次肥就够了。
张维国告诉记者,这种肥料会根据气温、水分调节氮肥的释放,来控制作物对磷钾等肥料的吸收,以保证“前期不烧苗、后期不脱肥”;到了第二年夏收,实打小麦平均亩产和以往相当,虽然肥料单价高出40元左右,但能省去追肥肥料和人工成本大约150元/亩,更加划算。尝到了甜头以后,他种的小麦和玉米都用上了这种新肥料。
“浇水也方便多了,以前用柴油机浇灌,现在用电。”张维国一边比划着一边说,从村里到地头,他一共埋了1200米电缆,地下还铺设了1200米的PVC水管,水管内层都加了铁皮,能防老鼠啃咬。
“需要浇水的时候,就把‘小白龙’接到水管口,刷一下射频卡就能启动供电开始送水,哪里需要水就把‘小白龙’拉到那儿。”张维国说,“小白龙”是一种塑料软管,比较耐折耐晒,能根据不同地块的灌溉情况随时移动,非常节水又省人工,“4个人一周就能浇完这300多亩地”。
“再说说喷农药。”张维国越说越有兴致,前些年,每次喷药都要雇四五十人,每人每天要20元,后来慢慢涨到30元、50元、80元,农忙时还经常雇不到足够的人手。
“现在太省心了,喷药只用3个人就能全搞定。”张维国说,一个人负责开拖拉机,载着1500公斤重的“大药桶”围着地头转,一个人站在拖拉机上拿高压水枪喷施农药,另外一个人负责按规定比例配药、换水,310亩地喷七八个小时就能收工。
张维国笑着告诉记者,如今自己已是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农业新科技应用得比较及时,收益也稳步提高。他说,去年他种的小麦作为种粮出售,玉米是商品粮但略有歉收,两季粮食加起来纯收入仍超过了27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肥料、电力灌溉、“喷药机”等农业新科技、新设备的逐步普及应用,正在悄悄改变着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农民规模化种地正变得越来越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