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有望成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前沿

2012-05-15 09:2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日韩三国日前正式签署投资协定并决定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方还倡议利用中国山东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并积极考虑在日韩选择合作的区域,建立三国产业合作基地。对此,青岛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刘志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即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山东尤其是青岛凭借区位优势,有望从相关进程中受益。

    根据外交部发布的《中日韩合作(1999-2012)》显示,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1年底,日本、韩国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分别接近800亿和500亿美元。

    即便如此,三国间互相投资比重在本国对外投资额中也占少数。2002年底,在中方倡议下,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同意就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开展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相比其他省市,由于山东半岛与日韩两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青岛、烟台等地逐渐成为日韩企业来华投资的热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累计批准日资项目1848个,韩资项目11000个,实际利用日资34亿美元、韩资132.4亿美元。韩国已成为青岛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青岛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刘志亭认为,除了区位优势外,青岛的港口优势、对外贸易积累的经验、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青岛作为窗口向山东省腹地辐射范围较大等因素,都使得青岛在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有消息显示,青岛将围绕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中日、中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工作已经展开专门规划,将重点探讨设立中日、中韩创新合作园的可能性。

    刘志亭表示,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未来,中日韩三国在海洋经济方面的贸易合作也将成为快速增长的领域。

  延伸阅读——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呼之欲出

  自贸区力促山东产业升级

  齐鲁晚报记者 崔滨

  历时5年谈判的中日韩投资协定13日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这份旨在促进并保护投资的协定,为三国开启自贸区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我国与日韩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山东,有望近水楼台,享受产业投资、技术交流的经贸礼包。

  日韩为山东最大贸易伙伴

  来自山东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占到了山东2011年1258.4亿美元出口总额的24.8%,接近1/4的份额,堪称我省第一大贸易区。

  而随着美国债务危机阴云不散、欧元区经济低迷不振,日韩对我省出口增长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截至今年4月,全省进出口完成7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在传统出口市场美国需求低迷的影响下,对日出口38.8%的同比增幅,使得我省今年的外贸增速,相比全国仅有6%左右的平均增速,高出了近30个百分点。

  青岛为自贸区谈判调研基地

  根据13日中日韩三国的协议,随着自贸区谈判的正式启动,三国经济合作示范先行区也将平行推进。据分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按照抵近运输的原则,天津、青岛和上海三个城市最具优势。

  而其中,青岛不仅是山东的门户,而且拥有深水岸线码头和韩国隔海相望,同时在2008年,青岛的保税港区运行,被认为是中韩自贸区先行试验区的第一步。来自商务部的信息显示,青岛已被商务部确定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调研基地。

  “不仅是青岛,山东沿海多个城市,都有多年承接日韩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经验。”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广杰分析,“山东正在打造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成为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先导区。山东与日韩的产业互补性较强,成为先行区的空间很大。”

  而山东省商务厅亚洲处负责人14日也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在韩国首尔举办‘2012山东-韩国经贸合作说明会’、在日本东京举办‘2012山东省(东京)经贸合作恳谈会’,推介‘蓝黄’两区和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自贸区利好山东经济

  中日韩自贸区指日可待,除了给山东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商机,对于稳定我省外贸,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难得机遇。

  山东省商务厅人士预计,由于欧美市场对我省出口商品的需求,短期内难以摆脱低迷;而日韩作为山东最大的贸易市场,中日韩自贸区的启动,有望继续提升山东对日韩出口,为稳定山东外贸增长,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在扩大日韩市场保持我省外贸稳步增长之外,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顾春太认为,“对山东经济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外贸速度,而是产业结构和层次的优化。三国自贸区建立后,日韩在电子、化工、钢铁、汽车、造船等产业上的优势,将倒逼山东企业升级转型。”

  中韩已开通“海上高速路” 鲁韩贸易可“门到门”

  齐鲁晚报记者 杨传忠 实习生 孙霜霜

  在中日韩关于提升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宣言中提到,要鼓励三国发展陆海联运及建立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全面加速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我省作为全国首个开展陆海联运试点的省份,目前已经在中韩间开通了五个口岸港口,两国间的货车可以开上轮船直接“门到门”,鲁韩贸易基本实现了无缝化对接。

  中韩陆海联运项目自2007年5月正式启动,由山东省最先提出设想,并成为全国唯一试点省份。2010年9月7日,中韩两国政府在威海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陆海联运汽车货物协定》及《第一阶段协定书》。目前项目已实施第一阶段,即中韩双方允许底盘挂车相互驶入;第二阶段将允许整车相互驶入。

  2010年12月21日上午11点05分,四辆满载蔬菜和电子元件的集装箱货车通过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的检查手续后,缓缓驶进威海港码头的中韩陆海联运通道。这标志着运作三年多的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正式开通。根据协议,山东将开放青岛、烟台、威海、龙眼、石岛和日照6个口岸实施陆海联运;韩国开放的口岸主要是仁川港、平泽港和群山港。

  “因为韩国的平泽港正在改造,因此烟台港对其的陆海联运进行了推迟,目前其余的五个港口均已经开通,估计今年的六个口岸将全部对韩开放。”省交通运输厅中韩办负责人邵明蕾告诉记者。

  “陆海联运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效、绿色、低碳,减少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装卸次数,缩短了物流时间,节省了成本。”山东省交通运输厅高洪涛副厅长告诉记者。

  据介绍,中韩实行陆海联运后,两国间的通关时间比过去的集装箱转运能够缩短8到14个小时,运输成本更能每车次降低50到80美金。“这尤其对从事鲜活食品、高端电子产品以及易碎、易碰品等贸易的企业是个天大的喜事。”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中日韩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