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程:只有虚构的故事才算真正的微电影
李锦程院长接受鲁网记者的专访 摄影 李颖
鲁网4月17日讯(记者 刘梅婷 实习生 张琛)在生活节奏加快、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在网络世界中快速的搜索着自个儿感兴趣的新闻、视频,而有电影浓缩版之称的微电影正迎合着大众“快餐化”胃口,迅速占据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大半个江山。那么,在专家学者眼中的微电影是什么样的?是否能套用“浓缩的就是精华”这句俗语来体现其价值?本网记者今天采访到了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李锦程,让他谈谈自己眼中的微电影。
微电影始于商业宣传 定义依然十分模糊
2010年底,微电影刚刚走进国人的生活,其概念也并不为大众熟知,“微电影?几小时?”、“百度百科上说微电影30秒-300秒。”在当年的一个贴吧中,记者看到了网友对微电影的陌生和迷茫。很多人都在究寻着微电影的诞生到底源自哪里,当几年前某汽车广告《一触即发》带着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火爆情节来到人们面前的时候,似乎就扬起了微电影的旗帜。
“可以说,微电影就是从《一触即发》启程的,那个广告投放在网上,在很短的时间内点击就破千万了。”李锦程说,微电影始于商业宣传模式,一般投放于网络,时间限制在30-300秒,其特点是微时长、微投入、微周期。
记者了解到,距离国家公布最近的一次对微电影政策,是2012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作用是加强了行业自律。有人认为,随着微电影的兴起,这方面政策倒是不少,但对于其定义始终没有什么权威的说法,李锦程对此也较为认同:“虽然现在微电影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其实中国并未完全将其纳入到规范行业中,目前业内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定义十分模糊,也出现了多种说法,”李锦程表示,“我认为它应该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个尺度规范以及精确的定义,尤其是网络视频和微电影的概念更不能混淆。”
微电影体现于“三微” 情节应虚构、完整
俗话说:浓缩的就是精华。不过,用在微电影这里,“浓缩”真能体现出电影的真实价值吗?“有人觉得,如果将传统电影比作一根有头有尾完整的线条,微电影就相当于从里面截取一段,但其实不是,微电影也要有完整的故事开头、过程、结尾。”李锦程说,就像前面提到的,网络视频和微电影的概念需要加以区分,微电影具有独立性、完整性,也有自己的规格和标准,这就体现在“微叙事”、“微观”以及“微美”上。
李锦程表示,“微叙事”即一部好的微电影在内容方面可以反映当代大社会背景,如体现人们有代表性生存状态,这要从细节入手;“微观”则是从小处着手,将这些细节通过各种方式连贯起来,在短的时间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微美”则是让微电影要像山水画一样线条美,光线美等,而在后期剪辑、特效、配音、配乐等制作环节也有所要求,以让整部作品能在镜头中展现出最完善的一面。
“无论如何,微电影是要讲一个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一定要虚构的,像那些真实的纪录片并不能划在微电影范畴之内。”李锦程说,浓缩不见得就是精华,微电影不是那么简单的网络视频,真正做出好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
注重图像基础训练 山艺7天“实战”培训学生
如今,社会中的视觉化信息越来越丰富,除了人们所熟悉的电视、电影、网络上的画面以外,生活环境周围也到处伴随着视觉图像。李锦程告诉记者,电影的发展离不开视觉图形,目前我国摄影摄像领域人才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国内曾举办了一次摄影赛,国内外参赛选手在其参赛照片背面写上个人讯息,评委随机从参赛作品中挑选作品,经过层层筛选,选出十幅获奖作品,翻过照片来,结果获奖者均为外国选手,”李锦程说,“国外孩子从小就接受图像基础训练,而我国则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这也是制作微电影需具备的条件之一,未来应当注重这一块的培养。”
而对于训练自己的学生拍摄微电影,记者了解到,山东艺术学院也有自己的一套“实战”方法:以团队为一个拍摄小组进行学校内部微电影比赛,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从脚本创作、拍摄到后期剪辑等,且都由该团队单独完成。“这个培训灵感来源于新西兰‘两天’微电影大赛,此举为了培养考察参赛者的创意和叙述故事的能力。”李锦程说,未来还会将训练周期不断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