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泉谈书画辨伪:最基本的是形象对比

2013-04-20 17: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书画真假对比

  鲁网4月20日讯(记者 刘梅婷)如今,书画市场十分火爆,但也有太多的赝品充斥其中。要是没有一双“慧眼”,收藏者恐怕很容易被那些临摹、改款、做旧的假产品忽悠上当。那么,收藏爱好者应该具备哪些书画鉴赏知识?如何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从而掌握书画鉴定的方法?记者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齐鲁文博讲坛——《鉴事感言——崔明泉先生书画辨伪谈》上得到了答案。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画特点

  对于真假书画的鉴别,多年以来都是专业人士研究的话题,但有一个方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一条普通的真理。拿真品和仿品放到一起,有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崔明泉说,在书画鉴定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形象对比,就是通过专业的手段,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多现象上去区分作品的真假。

  具有一定法则的笔画是构成书画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人称之为骨法用笔,如书法有“永字八法”,绘画有各种线描及皴法。“书画家的原创作品中,既有合乎法度的传统笔法,又有各人自己的笔画特点。像王羲之的书法,很多人去模仿,但每个人写出来都不同,否则就成印刷的了。以此区别于伪品书画的话,差异就得以显示,这种比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崔明泉表示,这就要从书画创作使用的工具材料、用笔方法、笔墨技巧及心理状态等对作品笔画的影响,去分辨是与非。

真假对比

  书画作伪方法:摹、临、仿、造

  一般说来,分析书画笔画形态,一是看功力,二是看个性。崔明泉说,作伪者与原创的差异往往容易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这就要分析以下几种作伪方法:摹、临、仿、造。

  摹是将透明的纸绢蒙在原作上进行描画,特点是形象较逼真,但笔画刻板,整体松散,气不贯通;临是以真迹为样板,照葫芦画瓢。作伪者往往会有心理压力,唯恐不像而放不开手脚,笔画会出现不自然、不流畅的现象。仿即仿其大意。水平良莠不齐,也有后世名家仿前代名人的现象,笔画较流畅也有功力,但总是不能掩饰作伪者本人的特点和习惯;造就是无根据无法度,只是捕风捉影的去制作名家的伪品,水平很是低下。

  “以上几种作伪,不论水平高低,在真迹面前,总会露出破绽,或死板僵硬,或笔画浮躁、行笔迟缓,无贯通之神、灵动之意。”崔明泉表示。

  纸绢做旧、残损是真?小心新书画呈现老样子

  记者了解到,古人有收藏古籍书画的传统,越是久远越是重视。古代书画历经多年会自然变旧,在一般人看来,古画必有旧样,作伪者也就利用多种手段做旧,使新书画呈现老样子。“有些人认为只要书画的纸绢够黑就行,就代表有一定的年龄,这是一个误区。”崔明泉分析。

  “以书画装裱为例,书画借助装裱才能经久不坏,从装裱上可以看出作品的历史痕迹,但作伪者利用旧裱工行骗:一是新裱旧格式,二是套装老裱工。为此应研究、掌握装裱格式的演变、使用的材料、套裱的方法及其面目。”崔明泉说,还有纸绢做旧、残损等,通过水染烟熏和自然晾晒以及有意制造各种破损的方法令人蒙蔽,“因此,不能轻易相信所谓的‘老裱’、颜色灰暗就是真品,要从墨是否有变化、所画内容是否自然得当来比对。”

  此外,对于印鉴比对则要从规格无误、笔画精确、刀法沉稳、意味醇厚去分析。“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对,长此以往,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大量的样本。在遇到需要鉴定的书画时,不必找实物比较,拿头脑中的样本加以比对,同样可以找出差别,分出真伪。”崔明泉表示。

  崔明泉简介

  崔明泉是享誉省内外的文物鉴定专家,从事文物鉴定和文物征集工作近六十年,足迹踏遍了国内外文物市场和博物馆,经手鉴定的各类文物上百万件,积累了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玉器、陶瓷器、书画、青铜器、杂项等均有涉猎,尤其擅长书画鉴定。崔先生学识渊博,是一位德智兼备的学者型文物鉴定专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先后发表《黄慎诗书画合册》《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著有《中国书画鉴定:真迹与伪作》等学术着作。崔先生已被聘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冷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