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状元》王离京:高考学子要学会适应环境和立志

2013-06-02 17:5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首发现场

  鲁网6月2日讯(记者 刘梅婷)今天上午,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一楼上演了一出“状元售书”的好戏。一位身着明朝状元官服、手持状元卷的状元郎站在书堆旁侃侃而谈,向围观的读者展示着一本新书——《大明状元》。在首发现场,记者就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传承发展、与高考联系等方面对山东作家协会作家、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该书的作者王离京进行了采访。

  王离京毕业于中文系,此前做过教育行政工作,目前又在高校任职,对于古代科举制、官制、教育制度等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据他介绍,古代的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但他们大多是古代的精英,他们功成名就的道路上,充满了奋斗、坎坷、抗争与传奇。这本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文化普及书不仅能够让读者初步了解明代状元的百味人生,更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学习、生活、处世的道理。

  科举VS高考:

  均为“草根”提供公平竞争 科举兼顾教育与人事制度

  眼下高考即将到来,从古代科举再到当今高考,那些上榜的“天之骄子”总是受人推崇抑或敬仰。有人说,高考、科举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也有人说,它们本身体制就不相同,一个为考官,另一个则为衡量教育程度的标杆。据此,王离京有着自己的看法。

  “从属性上来讲,过去的科举既是一项教育制度,也是一项人事制度,因为它存在‘考官’这一说。”王离京表示,一个读书人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秀才考试,有了秀才资格后再去考举人,然后就是进士,“只要考上进士,国家就会给你一个官做,最小的也要是县官了。如果考上了状元,则可以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工作了。从这个程度上说,科举其实同公务员考录制度更相似一些,但从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与高考还真是有的一比。”

  王离京告诉记者,两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为广大的“草根”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不管如何,每个状元在自己的‘赶考之路’上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亦或发人深省的道理,都值得我们每个人从中获取经验,不论是校园还是职场,不论是学业竞争还是为官之道,我们都可从这些状元的故事中获得自己的感悟。”

  科举阻碍明清的社会发展? 此说法有待商榷

  在许多人看来,一提到科举考,便会想到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想到喜极发疯的范进,想到屡考不中的大才子曹雪芹、蒲松龄。有专家认为,科举制度起于隋唐,而在明清时期实则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为何《大明状元》一书会选取明朝各代的状元故事进行集纳和分析呢?对此,王离京先生也做出了自己的阐释:“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发展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则逐步完善达到最盛,可以说,明、清两代在科举制度建设层面讲是最规范的,但有时候一个模式或者制度持续久了,也会出现一些‘僵化’。”王离京认为,对于“科举制度阻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这一说法实际是有待商榷的,“现在很多人习惯于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评价历史,拿今天的思想觉悟去要求历史,这是一种很不严肃、不科学的做法。”

  王离京表示,隋唐时期的很多历史资料都已遗失,不好集纳,而明清时期的资料则大多有迹可循。《大明状元》一书的每一段资料都来自于地方史志馆、博物馆等,综合了一些野史,所以读来有趣易懂。

  建议高考学子:要学会适应和立志

  对于即将进行的高考,王离京对学子们也有些自己的建议。他表示,曾听到有些人抱怨这样的考试制度埋没了自己的兴趣才华,或者增加了课业负担,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大环境下这样制度的设立必定有它的道理,而作为考试,首先要学会的是‘适应’二字。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就要学会去适应环境。”

  同时,王离京还举例佐证:如现在人们经常感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鬼斧文字,才情恣意,而蒲松龄却是个一再落榜的书生。但这不能说蒲松龄的才情不高或文笔不好,而是他未能好好适应这科举考试制度;再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自称“解元”,但他却是个被朝廷除了名的“解元”,因为他在当年的考试中有作弊行为,使他终生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考生首先要做的是调节好自己,适应好环境,并尊重这样的制度规则。其次,是要‘立志’。欲成大事者必当志存高远,有了坚定的决心,才能使自己趋向于目标更加努力。一个努力的自己,必将有好成绩予以回报。”王离京说道。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王离京大明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