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国道违禁品销售泛滥 "三无"弓驽杀伤力惊人

2013-07-03 09:32: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原标题:206国道违禁品销售泛滥

  核心提示

  据小摊贩们称,他们售卖的弓弩可以打斑鸠、野鸡、兔、狗和鹿,杀伤范围在125米左右。这样的“三无”产品让过往的路人忧心,他们认为,这种危险品极大地威胁了人身安全,应该禁售。

  □ 本报记者 鲍青

  近日,记者在临沂市通往枣庄市的206国道界牌岭处,发现三五成群的人在贩卖弓弩、电棍、砍刀等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危险品。路过的司机师傅呼吁有关部门加强整治。

  因叫卖者聚集在两市交界的界牌岭处,公安机关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从地界这边赶到那边;而那边厢的公安机关,又把小贩们再往这边赶。因为熟知公安机关的执法套路,小摊贩们不以为意,大白天仍旧招摇着做生意。

  国道边公然叫卖违禁品

  近日,记者乘车从临沂市前往枣庄市。经过两市交界的界牌岭时,发现206国道两侧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人背着包蹲坐路边,身前大多摆着一支做工精美的弓弩。记者简单数了数,仅在周围500米范围内,就分布着十几个小摊贩。司机师傅表示,几个月前他们就已在这里摆摊卖弓弩了,一看到车辆减速就凑过来搭讪推销货物。

  记者看到,在一些货摊前,摊主拿着货物向路过的司机介绍性能并讨价还价。一些车主出于好奇买了弓弩或电棍。

  206国道是枣庄和临沂间的咽喉要道,又因枣庄有煤而苍山产铁,车流量较大。在车水马龙的206国道上搞销售,成交量非常可观。商贩往往是满载而来,空荷而归。

  弓弩为“三无”产品

  有效杀伤力超百米

  为了解摊贩详情,记者请司机师傅把车停靠在路边。一见有车辆减速,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便背着肩包手拎弓弩来到车前。“买吗?买了回去打东西,很好的。”他操着一口外地方言,开始向记者售卖。

  他推销的弓弩后部由枪托组成,可减少发射时的后坐力,精准度更高。它的发射装置和普通步枪的扳机相似。主干部分由瞄准镜和弹膛组成。记者试验了下瞄准镜的精确度,几十米外的物体可以清晰显现。弹膛做工精细。前部则由几根皮带组成,不同弓弩皮带发射不同的子弹。这种弓弩如何猎取猎物?杀伤力究竟如何?为了打消记者疑虑,销售者做了细致介绍和演示。

  据其介绍,这种弓弩质量过硬,买回去可以打斑鸠、野鸡、兔、狗和鹿。“打斑鸠、野鸡用钢珠,打狗和鹿用箭头。”售卖者从口袋里掏出一袋“弹药”:钢珠与箭头。箭头前部尖锐,由钢制成。“能打死动物吗?”司机问。“肯定能打死啊,威力大着呢。”看到记者面露疑色,他立刻作下质量保证。

  看到记者仍犹豫不决,他拿过弓弩拉紧皮带并装上钢珠。在他瞄准的一刹那,扣动扳机发射子弹。只听“嘣”的一声闷响,钢珠精准地打在了几十米开外的杨树上,而杨树表皮上出现一个小的窝洞。试验完毕后,他表示该弓弩杀伤范围在125米左右。“动物不死即伤,打猎物可给劲了。”“弓弩价格380元”,做足铺垫后,他亮出弓弩的价格。

  记者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弓弩上并未标注生产厂家。记者询问:“为什么没有生产厂家?万一买回去不能用或坏了找谁维修?”但意外的是,这对于销售者来说是个讳莫如深的秘密。除了一再保证绝对没有质量问题外,他绝口不提生产厂家的事。“你买就是了,我敢保证没有质量问题。哪里产的不能告诉你。”说完后拿走弓弩到别处推销去了。

  而作为杀伤力强的弓弩,也引起了围观者的恐慌。几位司机议论,“买回去打鸟当然挺好。可要是哪天和别人吵起来,拿起这东西对着人该有多危险。”一些人还担心,青年人年轻气盛,买了这种危险品,一旦动怒容易引发严重后果。“这能打死人啊。就是打不死人,也能把肉打穿了。”对于在公路上叫卖弓弩,绝大多数路人表示反对,认为这会极大增加危险因素。

  违禁品销售有章法

  跨区域执法是羁绊

  记者查阅到,弓弩使用单位持有弓弩要逐一核对购买手续、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纳入管理。无手续交易应属于违法行为。

  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对辖区内未经许可制造、销售、使用弓弩的单位,一律依法予以取缔,彻底收缴非法制造、销售、持有的弓弩,并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4条规定予以处罚;对个人持有弓弩,一律依法予以收缴,涉嫌非法携带弩弓的,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2条规定予以处罚。

  但是像界牌岭叫卖弓弩这样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少见。而跨区域执法难,客观上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记者在不远处看到,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停在路边和摊贩们交涉。摊贩们难抑激动情绪,拒不服从调度。据透露,税郭镇派出所干警往往只是将摊贩们驱逐出枣庄界,一旦到临沂界他们就撒手不管了。而苍山县公安干警也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摊贩们很有默契地聚集在界牌岭,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一旦警察出动,他们立刻起身往别处“避难”,等安定下来再回归老巢,继续作业。

  跨区域联合执法,从销售渠道摸清生产渠道,从根源上捣毁违禁品产出地应是最佳办法。想必两地干警明知应从此处下手,却共同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一赶了之”。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