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家文化"暖人心 义务理发师与司仪队样样全

2013-08-13 14:2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3日讯(记者 刘梅婷)家,是一片支撑着很多人幸福的快乐净土,它如同心灵上的港湾,任凭狂风骤雨,都能让人安心停泊。8月4日中午12点半,在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QQCTU)机械队,鲁网记者看到,“队长理发师”正为员工忙碌着新发型设计。其实,这仅仅是工人们工作闲暇之余的一个缩影。这般“家文化”的独有氛围在这个群体中被不断地渲染着。

  小时候洗海澡、挖蛤蜊 “与港结缘”感温暖

  自1995年来到青岛港,QQCTU机械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青岛市劳动模范何德明已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18个年头。从2009年底三国六方合资公司成立,他就一直担任公司机械队的队长,管理和使用着世界最先进的29台桥吊和69台轨道吊。“最初青岛港只有两台桥吊,如今发展到近30台,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德明告诉记者,因为父母也曾是青岛港双职工,自己小时候住在早期被称作“十里海港”的码头里面。他经常听着过路货车的声音入睡,而最记忆犹新的时光就是和小伙伴们一同洗海澡、挖蛤蜊,扒树皮烧火,“虽然一家三口挤在几乎只有一张大床的小屋里,过得也不富,却时常感到家庭的温暖。”何德明说,等到1982年,港口发展的越来越好,便举家搬到了职工宿舍,“那时候能有个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就算条件不错了,我的同学们经常到家里玩,现在又不一样了,早就有了房买了车。”何德明表示,过去在港口的生活经历对如今践行推动“家文化”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队长当起义务理发师

  如今的机械队最小的职工只有20岁,队伍年轻化为这位队长带来了管理上的新挑战,“我就想让每个人来了都觉得是个家,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新成员,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这里如家一样温暖,又能提高工作成绩,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成功。”何德明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队伍中,“家文化”正鞭策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就连对公用厕所中卫生纸用没了,都有不成文的规定:谁最后一个把纸用完,一定要负责去拿一卷新纸。“这就和在家里一样,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何德明说。

  不仅如此,何德明除了领导队员,还有另外一个职责——兼职免费理发。说起“入行”理由,何德明倒显得腼腆了起来,“我也就是近两年学的,水平不行,刚毕业的许多员工因为刚刚赚钱,不愿花钱去理发,就找我来理。”他告诉记者,在办公区域的盥洗室有个固定理发点,自己一天最多能给三人理发。

  单位成了夫妻“和事佬” 装卸队自组“司仪小分队”

  在公司的一支支队伍中,他们始终秉承着“工人的事再小都是大事”的原则。由于工人们的上班时间较长,有时周末也没空回家看望家人,将自己全心奉献给了青岛港。为了让家人理解、体谅自己的工作,机械队的家属们每年都会被邀请参加“贤内助活动”,来港区参观。“有什么困难,单位都会关心我们,即便是两口子闹矛盾了,单位也如同和事佬一般为大家调解。”工人小李说道。

  而在装卸队,还有一批兼职的义务婚礼主持人,他们是在公司举办的元旦、国庆等大型晚会上时常露脸的“文艺工人”,“因为装卸队来自外地的农民工较多,他们的经济并不宽裕,我们就组成这样一个义务‘司仪小分队’,为他们在婚礼上主持、表演节目,反映很不错。”QQCTU综合部经理周惠钱告诉记者。

  有人说,无论你在哪一个单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员工所必备的职场素质修养。QQCTU的工人们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还将“家”这个温暖因素融入到当前工作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新时代工人们幸福、快乐的积极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颖
新闻关键词:青岛港何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