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经典京剧《楚宫恨》:强化虚拟与写意,新编首献泉城
鲁网10月23日讯(记者 刘梅婷)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开创的旦角张派曾征服了大量的京剧爱好者。在十艺节这场艺术盛会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携张派经典剧目《楚宫恨》将于24、25日两晚在济南梨园大剧院参与展演。更让人兴奋的是,此次演出的《楚宫恨》是全新编排后首次亮相,其中新加入了不少唱段,济南的戏迷们可以一饱耳福了。
全新编排增加不少唱段 强化虚拟与写意更符合京剧规律
《楚宫恨》是张派代表剧目之一,其所讲的内容是楚秦联姻,秦国公主及陪嫁侍女马昭仪进入楚国后,楚平王与谗臣费无极定计,偷梁换柱霸占本来要嫁给太子为妻的秦国公主,威逼恐吓侍女马昭仪冒名顶替嫁与太子建。婚后,马昭仪向太子建说明真相。楚国太傅伍奢闻知,向楚王谏言。费无极与楚王设下圈套,抄斩武奢全家并准备杀掉太子建。伍奢之子伍子胥悲闻全家遭劫难,痛恨楚王无道,决心保护太子建逃离楚国。这时追兵已至,太子建、马昭仪被乱军冲散,伍子胥与马昭仪被困,寡不敌众。马昭仪将幼子托付伍子胥,投河自尽,伍子胥则拼力杀出重围,准备借兵报仇。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告诉记者,为力求完美,《楚宫恨》的剧本不断再改进。此次来济南参加十艺节的展演,是《楚宫恨》最新版本的首次演出。“与以往不同就是,经过这次改编后,剧目更精炼了。全剧从原来是两小时五十分的时长,缩短至两个半小时。但剧中的丑角、花脸、旦角、老生等反而都增加了唱段。”李少波说,另一方面是把有些东西更虚拟化了,比如原来剧中有个段落是换轿,这一场戏就需要十多分钟。但经过虚拟化了之后,换轿的段落一带而过,这不仅符合京剧的规律,也强化了写意感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演员。
改编本《楚宫恨》成生旦并重、行当齐全的群戏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将传统戏《武昭关》、《马昭仪》等整理成一出戏,形成了《楚宫恨》,由谭富英、张君秋主演,剧中女主人公马昭仪的唱腔被赋予了浓郁的张派演唱风格,后来也被视为张派剧目之一。但相较之下,张派其他的戏演出场次远比《楚宫恨》要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派艺术盛行时,《楚宫恨》依然乏人演出。在李少波看来,这是由于该戏本身内部结构问题所致。究其原因,在于剧本内容不够集中,某些重点情节缺乏合理性,剧情发展难以让观众信服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一名京剧爱好者,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工作之余,就经常修订、改编京剧剧本。2000年,李瑞环着手对《楚宫恨》进行改编,2002年,经过改编的《楚宫恨》就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搬上了舞台。“李瑞环同志的改编,完成了马昭仪这个角色的塑造。从马昭仪对于骗婚的态度、结婚之后的隐瞒,到最后将秘密说破之后的逃亡自尽其心境如何,都作了改写,使得马昭仪嫁的有因、瞒的有理、死的值得,这都丰富了这个角色和这出戏。改编搬上舞台到现在也有十几年了,观众和专家都一致好评。其中‘怀抱着年幼儿好不伤情’一段的唱腔因此广为流传,京剧爱好者争相学习模仿,足可以说明剧本改编的非常成功。”李少波说道。
改编本《楚宫恨》,在突出主要人物马昭仪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原为二号人物的伍子胥的戏,在关键场次中,为他增写了两段西皮唱词,后面还增添了简短的武打场面,使该剧成了一出生旦并重、行当齐全的群戏。不仅剧情合理,场面也更加好看,观众重新爱上了这出戏。
泉城戏味足 应把真正的民族艺术保留下来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行当齐全,阵容齐整,是京剧界领军剧团,每到一地演出都能得到戏迷和观众的好的评价。谈到对于济南的印象,李少波认为,济南的戏曲历史悠久,城市的戏味十足。
“济南是戏曲的大码头,整个山东省的京剧院团在全国来说也是最多的,济南的一些老艺术家一直在支撑着济南的京剧水准,因此济南整体的京剧水平都处于全国顶端的位置。”李少波说,济南有好戏、好角儿、好团,山东也有戏曲的观众基础,山东的戏迷和票友也非常出名,与戏曲码头的名实相符。
但谈到京剧和其它戏曲门类传承的问题时,李少波也坦言,在弘扬民族文化上,整个社会应该下大力量。“比如像山东这么大的一个省,应该多保留一些好的艺术门类,好的院团,让他们发挥作用。不能把各种院团都完全推向社会,这样会使得有些艺术生存困难。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把民族精华的东西丢掉,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应该把真正的民族艺术保留下来。”李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