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张存浩是咱山东老乡

2014-01-11 09:12:00 来源:济南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张存浩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5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161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奖项已连续三年空缺。这也是继物理所在1989年“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来,又一项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成果。国际上,先后有5次10人因为在超导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嫦娥三号探测器不久前成功登月,中国科学家未来完全有可能利用月夜低温作超导实验。

  【新闻人物】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之父

  张存浩

  1928年出生,山东无棣人。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是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高能化学激光之父。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命运与轨迹。张存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火箭推进剂的研究。没见过火箭,没见过发动机,张存浩作为负责人,带着一群人进驻金家沟这个名符其实的山沟里。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存浩与他的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1964年,项目成功收官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73年,张存浩再次转行。这一次,他发起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这次是张存浩自己提出要从事化学激光研究的。作为激光化学实验室第一批组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回忆道:“在他手下干事是非常有压力的,因为他非常着急,想尽快把化学激光搞上去。他也不说什么,但就是每天来检查工作,问你有什么进展。要是总没有进展的话,你自己也会不好意思的。”因为这一特点,张存浩还得了一个“张着急”的绰号。

  半年内,这个刚刚成立的实验室便将激光的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激光燃烧试验中产生的烟雾是有毒的,氟气会影响骨髓造血,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但没有人退缩过。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张存浩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搞核武在学术界“消失”20年

  程开甲

  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被誉为中国“核司令”。

  1962年上半年,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闯过无数技术难关,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中央适时作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经钱三强推荐,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

  从1963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开甲在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历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

  20多年中,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之后,他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分析【年龄】

  获奖者平均年龄82.5岁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24人获此殊荣,获奖时平均年龄超过80岁,为82.5岁。获奖者获奖时年龄为90岁或超过90岁的有4人,其中最大为95岁,就是此次获奖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年龄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多数人集中在80岁以上。

  在24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9成人时间差集中在20年以上。

  【身份】

  全是院士8成在国外求过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无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还是两院院士,如吴良镛,但总体来看,出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略多一点。

  由此来看,院士作为我国科技战线的领军人物,的确代表了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除了都是院士外,这些获奖者几乎有8成都有国外求学经历,包括在国外获得学历或者科学奖励称号的经历。

  【地域】

  分布12省份其中江苏籍最多

  在24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包括本届获奖的程开甲在内的6名院士都是来自江苏。

  24位获奖者主要分布在全国12个省份,辽宁省产生了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京津沪地区共产生了8位获奖者;1/3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惊人的相似:1955—2013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苏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