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粮仓写进山东政府工作报告 两市长谈"种粮"
1月18日,谈起“实施‘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山东东营市市长申长友代表、滨州市市长崔洪刚代表,兴奋之情都溢于言表。
环渤海区域拥有大量盐碱地,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渤海粮仓”科技工程作为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科院、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辽宁省等共同实施,目标是到2020年在环渤海区域实现粮食增产100亿斤。山东省承担了环渤海山东增粮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计划在东营、滨州等市建立10个5000亩以上的粮食增产核心示范区,3个5000亩以上的盐碱荒地种植棉花核心示范区,5至10个盐碱地水盐动态观测点。
崔洪刚说,滨州市已把“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列为2014年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工作,“我们在7000多亩盐碱地上试种小麦,去年亩产突破300公斤。”
滨州市“渤海粮仓”科技工程首个项目在无棣县。该县县长丁海堂代表介绍,无棣县有40万亩中低产田和10万亩盐碱荒地,他们在柳堡镇选择7715亩盐碱地实施“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利用中科院研制的ETS微生物肥料进行土壤改良,选种耐盐碱、耐旱耐涝“小偃81”小麦新品种,使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监测,引进无人飞机和喷杆喷雾机喷药等技术实施机械化作业。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达340公斤,接近当地普通粮田产量,土壤含盐量大幅下降。现在,滨州市盐碱地小麦种植面积已扩大到7万亩。
与滨州一样,东营的“渤海粮仓”科技工程也取得成功,去年,2.4亩标准化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449.01公斤,万亩试验区平均亩产达到303.5公斤,创造了在土壤含盐量0.3%的盐碱地种植小麦的高产纪录。
申长友向记者表示,除了“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积极筹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两项工作对东营市意义重大,东营正在举全市之力推进。
筹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一城两区百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东营市把支持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列为2014年全市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83.03平方公里,国有土地11.4万亩,总人口6100人,无工业污染,是一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处女地”。东营市将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创建生态、高效、智慧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