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初维真:碑上是弟弟全部 也是自己未来“归宿”

2014-04-03 19:0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3日讯(记者 王文婷)山东省是全国最早制定遗体捐献法规的省份之一,为了纪念这些捐献者,山东省红十字会、济南市红十字会联合山东福寿园修建了山东福寿园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纪念广场。2009年12月遗体捐献纪念碑落成,2012年4月器官(角膜)捐献纪念碑落成,上面刻有捐献者的姓名,是捐献者家属追思纪念的精神家园,也彰显和传承着每一位捐献者博爱、奉献的精神。每年的清明节,捐献纪念广场都举办家属追思会,共同缅怀追思逝去的亲人。自2009年至今,追思会已举办了七届。截止目前,在纪念广场的纪念碑上镌刻了172位遗体捐献者的姓名,84位器官捐献者的姓名,311位角膜捐献者的姓名。

  现场直击:

  碑上的名字不仅是弟弟的全部,也是自己未来的“归宿”,

  80岁的初维真挽着弟弟初维民的手一起走进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纪念广场,在纪念碑前找到了弟弟初维斌的名字。两位老人一起献上手里的鲜花,深深鞠了一躬,起身时,两行清泪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弟弟,我们老弟兄俩又来看你了!你过的好吗?赶明儿我也去办理器官捐献的手续,你还记得咱俩的约定吧?”兄弟俩默默地看着墓碑上哥哥的名字,轻语着心底的思念。

  2007年,66岁的初维斌因癌症去世。“我弟弟这一辈子都没结婚,也没有后代。得了这个病之后,政府、街道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关照,临终前他就说,这辈子也没啥牵挂的,就把遗体捐献了做医学研究吧,也算是给社会做点贡献。”回忆起这段经历,初维真禁不住哽咽起来,“以后每年清明或者十月一,我们兄弟俩都会来这里看看维斌。”

  和其他711个捐献者一样,初维斌没有独立的坟墓,留下的只有碑上的三个字。但正是这三个字,让初老和弟弟有了凭吊的寄托。在初维真的眼里,碑上的名字不仅是弟弟留下的全部,也是自己未来的“归宿”,因为初维真也打算去遗体捐献手续。“弟弟临走时我们就相约要一起进行捐献。这几年我身体一直不错,也就没有去办理手续。今年我也八十岁了,准备过完节就去把捐献手续办了。”

  找到儿子的名字,把那几个字擦了又擦

  纪念碑下的每个石碑上都刻着几十个名字,花束和祭品根本摆不下,只能象征性地放在刻着自己亲人名字的那块石碑前,分不清哪一个水果是给哪一个人的、哪一束花祭奠的是哪一个名字。捐献者的亲人们来到碑前,他们能做的就是在石碑前徘徊,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蹲下身,把那几个字反复地擦了又擦,或者双手放在亲人的名字上面,试图离逝者更近一点,妄图感受从墓碑上传递出的曾经的温度。含着眼泪默默地念叨几句,深深地鞠上一躬,接着依依不舍地离开。

  “名字落在碑上,起码我们有了一个纪念的地方。”已经40岁的万静边流泪边细细擦拭着纪念碑上儿子的名字,“孩子去年12月份刚刚走了,这是孩子第一个清明节,孩子,我和爸爸来看你了!”说到这,这位中年丧子的女子早已泣不成声。

  “孩子走了之后,我和他父亲就商量着把孩子的角膜捐献出来,留在这个世上,让我们有个念想。这样总觉得孩子还活着,还能看到我跟他父亲。”万静告诉记者,儿子杨万里已经六岁了,去年感冒引发肺炎去世的。“名字落在碑上,不管到啥时候,我们都有了一个纪念的地方。”

责任编辑:宋宪霞